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古代没有钢筋混凝土,那么那个时候的高楼大厦是怎么建起来的呢?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就是最牢固的建筑方式,甚至觉得现代的钢筋水泥比古代的建筑方式牢固。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古代建筑使用的是榫卯结构,也就是说所有皇宫宫殿、著名庙宇都是利用榫卯结构而建造。那么有多少朋友了解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呢?我想除非是学建筑的朋友,否则很难真正接触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

所谓的榫卯结构就是利用木材在建筑中使用,将中柱、梁柱等一些两零散的结构组合连接到一起的凹凸连接方式,其中凸的部分叫作“榫”,凹的部分叫作“卯”。

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不需要任何的胶水、铁钉等辅助工具,只需要运用榫卯技术将木棍按照应该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坚不可破的组合,最终通过搭建形成牢固的楼宇。

而榫卯结构不仅牢固还非常具有美感,只要是利用这一结构建筑的房屋都可以坚持很长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何古代上百年的宫殿之间依然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

关于榫卯结构每一个榫头和榫眼都非常关键,因为这些“小零件”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构件进行不同设计,只有完美配合的榫头与榫眼才能最大限度的阻止木头向个方向移动,如此在榫卯结构紧张与松懈的相互作用力下,才能够得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样一来建筑物才会更加牢固。

榫卯结构其实并不止用于建筑物中,在普通平凡的桌椅板凳中以及织布做衣的机器中都有体现,这种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使建筑物屹立不倒的结构,在全世界最早使用的就是中国。

说起榫卯结构的历史那可比汉字还要久远,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榫卯结构,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榫卯结构运用到了建筑及家具当中;秦汉时期随着木材建筑的发展榫卯结构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到了唐朝时期榫卯结构迎来了最鼎盛时期,同时榫卯结构也成为了皇室建筑中最重要结构。

当然,在不同时期榫卯结构有着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时时期即成为“榫卯”;到了魏晋时期则被称为“凿契”;隋唐时期称“笱头”“笋头”;宋朝称为“出卯”“卯眼”“榫眼”“卯门”等;到了清朝时期也就逐渐固定为“榫卯”这一称呼。

虽然榫卯结构的称呼一直在发生变化,可是榫卯结构的作用却从未发生过改变,并且从产生就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榫卯结构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清朝时期榫卯结构发展出了一百多种,当然榫卯结构之间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榫卯结构也从之前单纯的连接演变形成了可以发生转动并且能承受适当弯曲的“半刚性连接”,因此榫卯结构也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容错率”。

榫卯结构按照用途主要可以封为三大类,分别是:

榫卯按照用途大致可分为三类:“槽口榫”“燕尾榫”“穿带榫”、“双榫”“勾挂榫”“半榫”、“托角榫”“长短榫”“粽角榫”。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类是有面与面、边与边以及面与边相连接;第二类是成角结合、交叉结合;第三类是将多个构件组合在一起,结构比前面两种更为复杂。

按照形式可以分为明榫和暗榫两类,明榫就是榫头可以直接从卯眼中穿出,从外部可以看到榫头顶端的痕迹;而暗榫的榫头较短,并且卯眼也不打穿,所以从外面是看不到打孔的痕迹的。

这两种榫卯结构虽然在做工上与用料上相差不大,可是它们两者在外观、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相比较明榫虽然看起来并不是非常美观,可是他榫头较深,所以结构更叫的牢固,然而暗榫虽然比明榫更加美观,可是因为榫头较短,所以容易松动牢固性不如明榫。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郭培聊世界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204/167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