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饮食文化 > 正文

凤阳御膳豆腐 安徽人游安徽·皖美好味道

凤阳御膳豆腐

发端于淮南王刘安,曾是道家的长寿膏丹。淮南王聚数千方士,一边写就了《淮南子》,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后来广为流传。豆腐自此或居庙堂或处江湖,搭配不拒荤素,鸡鸭鱼肉、山肴野蔌;烹饪不拘形式,蒸、煮、拌、炒,麻辣、干烧,清炖……遇风则风,遇雨则雨,或温和,或热烈,千变万化,皆是人间至味。

大明皇帝朱元璋,估计和我一样是个豆腐控。不论正史野史,都记载过朱元璋和豆腐的故事。

凤阳洪武宴中有道名菜——“凤阳酿豆腐”。说是朱元璋称帝后,想念幼时乞讨吃过的一碗豆腐,便把当年那小饭店的黄姓师傅召进宫里,专门为自己烹制豆腐。小黄师傅机智聪明,料得再按原来做法必不可行,于是经过据说至少38道工序的精心制作,使这道家常的豆腐摇身一变,登堂入室,成为明洪武宴席上的一道名菜。这道菜肴即得了“朱洪武豆腐”的雅号,也就是今天的凤阳“御膳豆腐”。

多年前我经过凤阳,下凤阳东高速出口100米处,到一农家小院,院门口一排红色的灯笼映出红底黑字的“凤阳老味道”招牌。小院优雅别致,处处点缀著凤阳文化元素,连厅堂里的桌椅板凳都是凤阳花鼓的造型。

就是在这个农家小院,第一次品尝到正宗的“凤阳酿豆腐”——外形扁圆,色泽金黄,外面似乎勾芡了一层蜂蜜樱桃汁,咬上一口,格外绵软醇香,甜中带酸;内瓤是鲜嫩无比的肉馅,只是不知这肉馅是如何天衣无缝地包裹进浑圆柔软的豆腐里的。

许多年过去,御膳豆腐的美味记忆还常隐隐浮现,让俺口舌生津。不知那家特色的“凤阳老味道”还在否?

凤阳,龙兴之地,一草一木皆晕染著朱元璋的故痕旧迹。我们现在家常常做的青菜豆腐汤,据说也源于朱元璋。

朱元璋在皇觉寺为僧期间,遇饥荒,寺中香火冷落,只能外出乞讨为生,沿途受尽白眼,据说曾一连三日未讨得半点可食之物,饥饿晕厥,被一老婆婆救起。老婆婆用家里仅有的剩饭粒、菜叶,加半块豆腐,一起水煮后给朱元璋吃,让困顿中的朱元璋精神大振。这就是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来历。

这道菜,我们现在倒是经常做的。将青菜洗净切段,放入油锅翻炒,加入少许洗净泡好的木耳、海米,盐,略加翻炒,加水,汤开时放入切好的豆腐、做好的鱼丸,煮到豆腐、鱼丸漂起,加入少许香油,即可。一顿大荤之后,喝上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爽口平安。

还有今天大街小巷可见的毛豆腐,据说是朱元璋屯兵扎营期间,老百姓送来的水豆腐太多,因为天热都长出了白色和褐色的绒毛,为了不浪费,朱元璋就命厨师先油炸,再添加各种佐料焖烧,便成了毛豆腐。今天的毛豆腐已成了江湖横行的名菜。好的毛豆腐,白毛长到一两寸长,或炸或烤,配上调料,味道极好。夜市地摊,或盘或串,几人围坐,满满的烟火气。

美食承载着记忆和乡愁。朱元璋对豆腐的记忆既是苦难困顿时得以充饥的某种刻骨铭心,也是对家乡味道的深切怀念。从庙堂到江湖,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雅俗共赏的豆腐都是他们的心头好。据说乾隆下江南,犹爱菠菜炖豆腐,老农说成是“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林洪《山家清供》中有道豆腐名菜有个绝美的名字“雪霞羹”:“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瀹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不用品尝,只看这名字,就已足够诱惑了。清代最大“吃货”袁枚曾为一碗“蒋侍郎豆腐”而“三折腰”,现代美食家汪曾祺老先生为豆腐写下万字奇文,整理出34种做法,“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美食的诱惑真难以抵挡啊。与他们相比,我实在只能算个小小的豆腐控,只是偶尔味蕾贪恋一下这“食品瑰宝”,餐桌每见豆腐必不放过,百吃不厌而已。

豆腐七十二变。我一直喜欢最简单最原味的豆腐吃法——凉拌。一块豆腐,横、竖、侧,三刀切成8小块,开水过一下,装入青花盘,撒上些许葱叶、盐,浇上生抽、香油,浸润一会,即可食。方方正正,清清白白,吃起来,格外干净清爽。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给我的土加点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24/1833839.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