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温克坚:穆迪敲响的警钟将会持续回响

作者:

从理论上讲,债务/GDP比例不可能无限增长,如果单位GDP增长抵不上单位债务利息,就会导致明斯基时刻。按照官方最低利率,300%的债务年度最低利息也即将达到6%,几乎等于目前的GDP增速,中国的债务增长空间资产回报率已经不足以支撑债务的利息负担。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认为,过往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投资驱动--其实质也就是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由于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投资收益率递减,根据国际经验数据,我国宏观杠杆率已超过加杠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拐点值,增加单位GDP所需的增量债务不断扩大。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表明,2011年-2015年我国边际杠杆率(增量债务/增量GDP)从158.7%上升到406%,

中国债务的这种整体图景让人触目惊心,但当分别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和非银行金融行业债务时,问题显然更为严峻。

根据徐忠的研究,截至2016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国债余额12.01万亿元,两项合计,我国政府债务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元计算,2016年我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不过如果考虑城投债、各种其他隐性负债,以及融资平台以国企身份继续借款举债等问题,政府负债则极有可能超出了60%的政府债务警戒线。

世界银行(World Bank)警告,尽管北京方面已要求地方政府遵守财政纪律,但经济增长的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仍然依赖于预算外借款。据英国《金融时报》获得世界银行在3月份的一份保密报告发现,"政府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以种种复杂方式交缠在一起,在实践中很难厘清。"该报告撰写者发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速度从2014年的22%攀升到2015年的25%,并在2016年上半年保持在22%的高位。

事实上,对绩效合法性的渴望,使得地方政府不可能接受经济低增长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压力,而在改革政策缺席,经济自由化难以推进的背景下,通过不断增加债务杠杆来驱动增长几乎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不过比地方政府债务更为严峻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央企,国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少量政商关系密切的大型民营企业,成为这个类别项下大部分债务的贡献者。比如仅仅中国高铁总公司一家的债务总额就接近5万亿,山西7大国有煤矿集团债务超过万亿,坊间传言,恒大集团债务超过6千亿,海航集团超过6千亿,万达集团超过4千亿,前一段时间发生债务危机的东北特钢负债700亿,辽宁的辉山乳业超过400亿——这个清单可以很长很长。

这些拥有巨额债务的企业,都不是普通的市场主体,近水楼台先得月,和权力特殊的孽生关系使得他们可以无视通畅的资产回报率的约束,通过债务高杠杆快速扩张。以中国高铁为例,承担着某种基础设施铺设,实现全国铁路互通互联的使命,另外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承担者。国家需要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时候,最直接的,最符合路径依赖的表现就是铁公鸡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而近年来高铁尤其是重中之重。但从商业逻辑而言,高铁建设的投入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债务黑洞

即使是以辉山乳业为代表的一些民营企业,梳理其巨额债务形成过程,可以说和地方畸形政商关系有极大关联。从宏观视角来看,有能力在债务端加杠杆的往往是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债务扩张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债务端是一种补贴,而对资产端则是一种掠夺。

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如果没有解决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地方政府的财税软约束不能抑制其拼命扩大债务的动力,那么任何阶段的债务下降、任何方式的去杠杆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更近一步说,因此,要分析中国巨额债务,就要分析巨额债务结构,要分析债务结构,就要分析宏观经济政策,要继续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人们可以看到执政意图,这样层层抽丝剥茧之后,对债务形成过程就才有基本的理解,也因此才会明白,如果没有政治层面的结构变化,目前的债务问题只会继续恶化,而不可能得到合理改善。

巨额债务对货币政策也形成了某种裹挟。大部分债务承担者都是有强大实力的央企和地方政府投资平台,为了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延续他们的债务安全边界,央行往往被迫通过货币宽松政策,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有意识地刺激通货膨胀,来降低债务压力,而与此同时,在人民币汇率端,带来了贬值的压力,在回应不同的政策目标,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博弈过程中,央行捉襟见肘,缺乏腾挪空间。

金融风险积聚,房地产泡沫扩大,银行不良贷款升高,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中国的债务危机已经山雨欲来,让形势雪上加霜的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川普的税收改革,国际资本流动,人民币贬值等相互关联的因素,将会以特别的方式影响中国的债务危机。

达摩克利斯之剑何时落下来?没有人能准确预言未来,但历史上金融危机的故事已经提供了一面镜子,从中能看到很多中国经济体的影子。穆迪的评级调整将是一次反复回响的警钟:一场债务危机既然已经形成,那么就不可能悄无声息的消失。

2017年5月26日

责任编辑: 李广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206/198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