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短评 > 正文

焦国标:古汉语课也应结合政治

作者:
     我的硕士学位专业是古代汉语,之后又在大学教过四年古代汉语。因而看到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古汉语授杨师群先生,因上课结合现实政治被学生「告密」的消息,感慨甚多。不过今天我只想谈谈古汉语课堂上该不该涉及政治。 ( )

    
    激起内心无限波澜
    
    中国古文学和古语言是我大学最喜欢的课程。本科和研究生连读七年,七年的古文学、古汉语课堂上,从未有老师讲课结合当下政治。毕业后当古汉语师四年,四年课堂上我也从未想起来结合当下中国。第一次将古汉语资料与现实联繫在一起的事,发生在结束古汉语教师生涯来北京读新闻学博士期间。当时我给中国新闻社的《视点》杂志写一篇有关中国人缺乏安全感的文章,其中引证了杜甫的《卖炭翁》。安全感是对预期将会发生某种结果的一种确信,像卖炭翁这样「一车炭,千馀斤」只换来「半疋红绸一丈绫」的强买强卖,安全感何在?《视点》主编对此大为激赏,说从这个角度使用卖炭翁的故事,从未见过。
    
    此时也,中国农村正发生卖粮难,许多地方的农民卖粮只领到一张白条。一车粮也是千馀斤,可只换来一张白条,卖粮农民岂不比卖炭翁境况更糟?如此说来岂不意味,唐朝至今中国老百姓的处境一千多年来原地踏步,没有任何改进?马克思曾说中国社会像河底的水草,儘管被水流得东倒西歪,可是根却牢牢抓污泥,一步不动,事实可不就是如此吗?真令人心悸!
    
    第二次将古汉语资料与中国社会结合在一起并激起内心无限波澜的事发生在○六年底。当时我住在德国科隆乡下,一天清晨起来散步,发现住地附近有许多高大的橡树,树下橡子成堆。此情此景,我立即联想其唐末皮日休的诗《橡媪叹》。「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複几蒸,用作三冬粮。」诗中的老婆婆若能跨越时空到这捡橡子该多好,几分钟她就可以撮一筐!欧洲到处是橡树,可如今中国难觅橡树的踪影,橡木地板、橡木家具好像都是进口的,是被历史上的橡媪们捡绝种了吗?
    
    令年轻人更早警醒
    
    老婆婆为何大清早践严霜捡橡子「用作三冬粮」?皮诗写道,上等的稻穀都被官府抢走了,因而「自冬及于春」,只得靠「橡实诳饥肠」。后来我写了一篇短文叫《人在欧洲念橡媪》,其中提到,比橡子更恶劣的食物充饥肠的历史,在中国一直持续,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家乡的老百姓还吃榆树皮。
    
    上述两次与古汉语资料相关的经历在我内心都曾产生很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由此我想,早年读古诗文是中国教育的一个传统,如果家长、老师能将其中的内容与现实对照讲解给孩子、学生听,也许能让年轻人更早警醒,从而使其更早产生改造我们社会的热望和力量。其实不止古诗文,古代历史、古代哲学,有关古代的一切课程,都应该结合现实政治。
    
    作者:焦国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副授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苹果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1207/11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