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上海/李嘉诚叫价60亿出售陆家嘴写字楼

李泽钜走向幕前

李嘉诚商业帝国的最新掌舵者—长子、长和系副主席李泽钜无疑是这盘大旗后面的总帅。

8月1日,香港长和系、和记黄埔公布高于预期的中期业绩,但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却罕见地20年来首次未举行中期业绩记者会,且并未出席之后举行的分析师会议,而是由李泽钜主持。

《华尔街日报》最新的报道异常敏锐,“过去10年,该新闻发布会一直是香港最受期待的记者会之一,李嘉诚没有召开记者会,显示出公司的大权正从父亲转移到长子李泽钜手中。”

85岁的李嘉诚终于选择逐渐离开公共视线,并把权力移交给长子。17岁时李泽钜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遵照父亲安排选了土木工程专业,之后又攻读了结构工程硕士学位。

1990年,26岁的李泽钜主持和记黄埔集团,并大举收购英国“兔子”电讯公司,随后数年间,他通过成功的资本运作,就此单项业务,让家族资产翻了一倍。“香港市场逐渐饱和,且不乏来自大陆和海外的竞争者,零售、电讯业务盈利增长缓慢。”经济学家关焯照说。

在李泽钜的人生中,1996年是个关键年份。那一年,长江基建上市,25倍认购额的功绩让厚积薄发的李泽钜登上了李家的权势榜单。李嘉诚曾表示:李泽钜的表现可以打90多分,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会给他100分。

同样是1996年,李泽钜曾遭悍匪张子强绑架,李嘉诚救子心切,没有报警,付给绑匪10.38亿港币。不过,这次身心摧残并没有影响李泽钜进取。1998年,李嘉诚逐渐淡出长实集团,将集团管理权逐步交至李泽钜手中。

2012年5月25日,85岁高龄的李嘉诚表达了退休意愿,并公开宣布家产分配方案,由长子李泽钜管理长江集团,支持李泽楷发展事业。7月16日,李嘉诚将家族信托中原分配给李泽楷的1/3权益全部转给李泽钜。

在分家之前,家族资产基本是“三分天下”,家族信托的权益分别由李嘉诚、李泽钜、李泽楷各持有1/3,李泽钜名下并无太多私人资产,因此并未入围2012年香港福布斯富豪榜。

李氏兄弟在香港被誉为“龙兄虎弟”,但和李泽楷铺天盖地的报道传记相比,李泽钜似乎是个隐形人,只是弟弟的陪衬。沉稳、低调、务实,且不乏才干,与桀骜不驯、常登八卦版的李泽楷相比,哥哥李泽钜更多地继承了父亲李嘉诚的秉性,似乎更吻合“好儿子”的标准。

在李嘉诚传记中,李家有句祖训:将相宁有种,男儿当自强。李嘉诚的两个儿子当过码头搬运工,职员。熟知李嘉诚家族的一位香港金融高管称,“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很值得学习,李嘉诚给两个儿子的精神支持远远大于财富上的。”

而分家之后,家族资产几乎由李泽钜全部掌控—他掌管着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为代表的、总市值超过8500亿港元的22家上市公司,使他个人名下总资产达到2900亿港元,身家超过其父,一跃成为华人新首富。

近年来,李泽钜在商业上日臻成熟。自他2000年进入集团核心管理层后,长江集团从香港华资企业逐步转型为国际企业,资产和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多达30万人,海外业务占八成,香港地区业务只占16%。

香港的金融界人士谈起李泽钜在商界上的成就,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长江基建。10多年前,长江实业将旗下的基建业务分拆上市,组成了长江基建,并交由李泽钜打理。1996年长江基建上市时,只有两个领域的业务:一是基建材料(行情专区),占总利润的3/4;二是基建投资,占总利润的1/4.

在李泽钜的努力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的长江基建在地域上已跨越全球四大洲,投资遍及香港和大陆、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及菲律宾,业务范围也更为广泛,包括能源、公路、水处理、基建材料及环保业务。

为此,香港的投行人士感概说:“在长江基建上市的10多年里,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互联网泡沫破裂,但长江基建却始终能保持利润增长,这一切李泽钜的功不可没。”

经过近30年的磨砺,李泽钜成为长江实业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正式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深得李嘉诚的信赖。

2009年,李泽钜获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在演讲中与人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经商之道:“我喜欢《论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李氏帝国的商业围城

李氏家族的西进突围,早在李嘉诚家族继承问题落幕之前,已经开始潜心运营。这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面临营商环境的变化,商人还是逐利而行。

最近,大陆首富宗庆后公开“叫板”李嘉诚,耐人寻思。“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在宗庆后看来,李嘉诚对香港的天然气、水、电力、港口、零售业等行业的垄断,极大地损害了香港地区消费者的利益。

按照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3年富豪榜,李嘉诚以净资产310亿美元的身家,位居世界亿万富豪榜第8位,连续第15年蝉联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家族控股公司持有22间香港上市公司,包括长实、和黄、长江基建、电能实业等,占香港上市公司市值的1/4左右。

“李嘉诚大规模投资布局欧洲,并非坊间传闻那么邪乎。我们要看清楚李嘉诚的真实困境和战略布局。”亚太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江濡山对此并不太认同,他手下一个课题小组跟踪研究李嘉诚多年。

在江濡山看来,我们要“读懂”李嘉诚这个人,他的思想和行为,早已经超越了“超级商人、产业精英”这样的境界,已经升华的“商业思想家”的业界领袖人物的超高境地。一位商界人士的事业发展,不可避免会发生利益博弈及冲突,而“在商言商”既不是唯利是图,也不是救济天下。

“一个商道人士成功的最高境界,不是看他个人及家族企业赢得了多少利润,不是看他与多少权势人物关系紧密,更不是看他的产业竞争打败了多少竞争对手,而是看他的现实社会贡献及其经济、政治、社会交融的商业价值思想是否给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江濡山感概。

曾系统研究过李嘉诚家族,并撰写过《香港英资财团》一书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冯邦彦坦言说,香港“反垄断”法规滞后,只有700万人口,市场规模太小,少数香港富豪有足够的财力来“垄断”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李嘉诚的长和系现在的盈利主要来自于海外市场,香港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越来越小,仅占20%。根据和黄提供的公开资料,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大陆以外完成了10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445亿港元。包括基建投资1241亿港元和214亿港元的电讯并购。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7.1%。

江濡山觉得宗庆后的指责并无缘由,与李嘉诚们如今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不断并购来赢取巨大利润不同,中国的庞大市场为中国的亿万富豪们创造了盈利的大好机会。

亦有分析人士称,宗庆后们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不断扩大的中国内需市场,内需市场还将为他们源源不断地带来新的财富。这是他们比李嘉诚们幸运的地方,也给了宗首富“叫板”李嘉诚先生的底气。

李嘉诚的商业主战场,其实早就悄然远离香港。这3年内,李嘉诚在香港仅有两次参与并购。2010年,和黄从华润集团手中耗费57亿港元增持国际货柜码头的权益。今年3月7日,和记港口信托再次支付39亿港元收购亚洲货柜码头股权的所有权益。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仅仅收购不到3个月,香港就爆发了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码头工人罢工运动,前后历时40天。最后,和记黄埔屈服于压力加薪9.8%才解决了劳资纠纷。截至6月底,和黄港口业务的EBITDA按年仅微升2%。

就算是向来以香港为基地的地产业务,长实今年首6个月物业销售收益同比大减37%至38.3亿港元;由于出价不够进取,年初至今竟没有投得任何新土地。若计算资产和负债,欧洲总资产为3516亿港元,占比44.5%。单一欧洲3集团负债累计1251亿港元,若加上基建、港口和零售业务,欧洲债务总量超过集团总负债的一半。

“资本开支的高低决定了公司资源投放的优先顺序,李嘉诚宁可忍受连续8年的亏损(2003-2011年)也要继续投资欧洲3G业务,这本身已充分证明了欧洲在他心中的地位。”郭家耀分析称。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完成收购WWU后,长江基建集团董事总经理甘庆林说:“英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财务及受规管业务制度,集团视英国为最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但当记者在业绩会上让李嘉诚谈论香港的营商环境时,他却笑着说:“商人不谈政治。”(时代周报)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东方财富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0827/329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