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老照片:在西人眼里 他们都是中国人

作者: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天津剃头摊,(1923年9月号)民国初下达的剪辫令在北方地区并未完全贯彻。国人大量的发辫催生了红火的发网制造业,当时向欧美出口该产品的年产值可达上千万美元。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四川,(1920年11月号)这是中国西部的“老爷车”。四川的脚夫风景是一部不曾落诸笔端的史诗。山里来的矿物,坡地上伐来的木材,城市中贩得的货品,乃至粮食、猪羊和付得起钱的路人,都由他们来运送。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中国北部,(1912年11月号)中国新娘最先履行的义务之一就是祭祖。此处这位凤冠霞帔的新娘正向家族的祠堂走去,随行的两名妇人负责搀扶她向不同方向的灵位跪拜。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杭州,(1927年6月号)主妇很自在地在户外洗濯家物至淘米洗菜。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汉字的老树新花,(1927年6月号)中国字传统上是以毛笔来书写,孩子们需要自幼苦练才能掌握其精美的架构。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汉字的老树新花,(1927年6月号)学者们制定了一套简单得多的“国语注音符号”。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草原悍马,(1942年11月号)不把它每只蹄子都捆上,铁匠可不敢给它钉铁掌,因为这小个子的家伙很不好惹。蒙古矮种马在故乡草原上是半野生的,体格坚韧,冬天会长出厚毛,能拱开积雪啃草根。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福建,(1927年4月号)农户家里的年青一代也出来帮忙踩水车,每一条小溪、每一处泉水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即便在旱季,这些农民也不用为灌溉挖空心思、大费周章,因为中国人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能理解和珍视水的价值。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香港(1945年2月号)谁说中国人的面孔“让人捉摸不透”?一眼就能看出他们各自支持的队伍是否占上风。无论足球、网球、游泳、排球还是田径比赛,在和平时期的香港都很受追捧。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学龄少女及月洞门,(1933年6月号)中国人用私宅和宫廷院子里的门廊、园林来取得艺术效果。除了图中的满月形,有些入口还被设计成花瓶形、琵琶形等奇特的模样。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父亲逗不乐的小“扑克牌脸”,(1949年9月号)没有与中国人亲身相处过的西方人对他们有不苟言笑的笼统误解,不过这个小家伙面对陌生家伙确实毫不起劲。

西人眼里的中国 民初人物与生活特写

印刷馆,(1927年6月号)这里摆放着数以千计的铅活字。看排字工人像蜻蜓般穿梭在字盒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华夏地理杂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406/38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