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川普简直要了中共的命 习重组经济团队能赢吗?

美中贸易战的苗头越来越大。经济学者何清涟认为,即使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人材成为中国经济高管,是一大进步,但刘鹤、易纲两人未必能解决中国经济的现有问题。时政评论家文昭认为,中美贸易逆差过大,大到较短时间内要改变就必须做出整体上的调整才行。牵扯到产业环境、政治环境的改变。此外,中共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携四名新上任的副总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强调中美不应进行贸易战。

何清涟:即使有易纲、刘鹤中国经济问题未必能解决

新华网3月19日报道,中国全国人大当天投票表决,决定刘鹤为国务院副总理,易纲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对二人正式任命。

3月19日,据自由亚洲电台报道,现在美国的中国经济学者何清涟,18年前在中国国务院开的一个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曾和刘鹤、易纲两人有过一面之缘。何清涟表示,刘鹤和易纲当时在会上作的发言,显示他们对本行业内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给何清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鹤当时是国家科技局的副局长。易纲当时是货币委员会的副主任。比如,刘鹤当时谈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科技研发资金不少,但是(中国自己研发)比购买技术更难,而且难脱剽窃知识产权的问题。所以仅从效益来说,在中国没有开发能力的时候,硬去打着开发名义,剽窃人家的知识产权,还不如直接购买。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很清醒的发言。”

刘鹤和易纲二人都有在美国留学的经历。

何清涟认为,刘鹤和易纲被委以重任,是因为他们能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更好的沟通。特别是易纲,游说能力很强。

何清涟认为,刘鹤和易纲被委以重任,是因为他们能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更好的沟通。特别是易纲,游说能力很强。何清涟举例说,

“易纲以前是央行的货币委员会主任,还当了一个排名比较靠后的央行副行长。就在这个人民币入篮之前,中国要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的时候,易纲突然接任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他就以央行副行长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身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谈人民币入篮的事情。这个谈判的过程很艰苦,但是最后成功了。他的游说能力很强。他居然说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负责人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接受了中国的要求,并且特别为中国修改了规则。原来的规则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货币,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该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新的规则居然修改成了:该国的货币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自由使用。这样就符合中国的情况嘛。这件事可以说明易纲知道怎么样和西方沟通。”

但是,何清涟表示,“中国的经济形势、经济格局,不是几个领导人就能决定的。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病根深重,中国也存在着导致金融危机的各种潜在因素,而且很严重。他们这些专业人士上台,蛮干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是能不能够起死回生、妙手回春?我觉得大家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文昭:美中贸易需要整体调整

时政评论员文昭21日在他的自媒体上分析表示,习近平希望从多进口美国商品,多买来减少逆差;但川普并不满足于此,看来他希望的是一个大幅度的扭转,那靠中国增加进口就不能够解决,中国不可能短时间内增加如此多的进口把逆差大幅度缩小。

他还分析说,“那就用开放中国市场的准入,让美国企业进入更多能获利的行业加以弥补吧。但问题是你扩大开放就不能是只针对美国,而针对所有外资,要不然别的国家全都不干了,这就相当于要求结构性的改变。同时这个开放的步骤不能太慢,说拖到三年以后美国总统改选以后才兑现,那川普也不干。”

文昭还说:“问题的症结在于中美贸易逆差过大,大到较短时间内要改变就必须做出整体上的调整才行。它就不仅仅是双方在某一两种商品上争执的问题,而是牵扯到产业环境、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国能从对外贸易中汲取到巨额顺差,是因为它的经济实践是和它的政治制度相绑定的。当你让它要放弃的利益足够大,就相当于它汲取经济利益的模式要发生改变,与之相绑定的政治环境就受到了威胁,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

也就是说,川普简直是要了中共的命。

李克强新闻发布会关注美中贸易战

3月19日,总理新闻发布会上,李克强表示,中方也不愿意见到中美两国间出现巨大的贸易差额,"我们希望贸易总体平衡,否则的话难以持续。"

不久前,美国总统川普宣布要对进口钢铁、铝材等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在准备对电子产品等更多种类的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据白宫内部人士透露,涉及商品总额将高达600亿美元。

美国每年对中国贸易逆差是5000亿美元。

图:中国的列车制造商已经对全球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据德国之声3月20日报道,在不少领域,中共当局或者企业都会在引进外资谈判时,以技术转让作为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十多年前的高铁技术引进就是典型案例:当时,中国政府直接替代本国铁路列车制造商与日本川琦、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等全球领先高铁厂商谈判,以巨额采购、生产线引进合同为诱饵,实现了技术转移。此后几年,中车集团等本土厂商以消化吸收的国外技术为基础,不断研发新产品,目前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对众多老牌企业构成了严峻挑战。

阿波罗网孙瑞后报道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阿波罗网孙瑞后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321/1087900.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