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为什么全世界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游戏?背后的心理动机不可不知

有一种游戏,不用教,也没有普及过,但是无论是早年的我们,还是现在的孩子,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孩子,他们全都玩过,这个游戏就是“过家家”

我女儿3、4岁时经常抱着她的玩具小白熊,走到哪里都带着,说这是她的妹妹,她要照顾好她。吃饭时要搂着她,逛街的时候也不嫌麻烦的抱着她。有时甚至让我给她们两个一起讲故事,哄她睡觉。这还不算完,很多时候我看到她自己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走进一看,原来是在跟小熊做游戏。

为此我还怀疑过,“这孩子是不是脑子出现了毛病,天天玩这种游戏还玩不够?”担心孩子长期玩这种游戏不好,于是我还特意的带她玩别的游戏,想让她把小熊放下,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

直到后来我研究了儿童心理,才知道“过家家”游戏是儿童象征类游戏的一种,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玩这类游戏。

什么是象征类游戏

所谓的象征游戏就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其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举几个例子大家就很清楚了:

用玩具手机或香蕉代替真手机,一本正经的假装打电话;

假装读报纸或者读书,振振有词,像模像样;

假装中电视或动画中的角色,比如奥特曼或孙悟空,乒乒乓乓的打架;

这种类似的游戏,你是不是小时候也玩过?再观察下你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也都在玩这种游戏。

儿童大概在2岁左右是出现象征游戏,经历了一个从易到难,从自我模仿到社会模仿的游戏过程。

一开始,孩子的象征游戏是个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模仿,比如他们用玩具手机代替真手机,假装打电话;用玩具娃娃当小宝宝;用杯子假装喝水等,这都是自我模仿。这些象征游戏中,孩子本身的角色并没有变化,他们只是对外在的事物或行为进行模仿。

随着儿童智力的提升,3岁以后的孩子进入了社会模仿阶段,开始学会替换本身的角色,模仿别人。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妈妈、警察、医生、老师等,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进行角色扮演。角色越来越复杂,情节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医生,让妈妈充当病人,然后像模像样的给妈妈检测身体,还要给妈妈打针。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象征游戏

要理解象征游戏是怎么出现的,孩子为什么又会沉迷于象征游戏的,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2岁左右时进入了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有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符号系统,开始学会了语言。

语言说白了就是用抽象的符号来象征具体的事物,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能力。我们跟别人说出“苹果”这个名字,对方自然就联想到我们是在说“苹果”这个具体东西。这是因为我们赋予了“苹果”这个抽象词汇代表现实苹果的意义,如果说我们赋予它代表别的含义,只要别人认可,那“苹果”这符号就代表了另一个含义。这是一种符号化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显然,象征思维对于这时的儿童来说是一个新技能,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他们有强烈的使用这个新技能的欲望,于是他们喜欢玩象征类游戏也就顺理成章了。

后期,随着儿童智力的进一步发育和他们对符号象征技能的掌握,单纯的自我模仿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会觉得这游戏太简单了,于是象征游戏开始升级。他们开始扩展到角色模仿、关系模仿,象征思维技能变得越来越成熟。而象征游戏说白了就是儿童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大脑中加工各种符号,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总起来说,象征游戏在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象征游戏是儿童在大脑思维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借用外显化的象征游戏来帮助思维的方式。我们仔细观察下儿童的象征游戏,会发现它有个明显的特点:孩子一开始必须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完成象征游戏,而到里后期完全就可以不借助任何物品,只用语言符号就能完成象征游戏。这正是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越来越强的结果。

比如孩子一开始玩假装打电话游戏时,手里就必须要用个假手机或者其它物品来代替手机,才能完成这个游戏。但到来后期再假装打电话时,孩子就完全可以不借助任何东西,只做出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这个象征游戏来。

现在的研究也证明了假想游戏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帮助。一份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森.高普尼的调查研究发现:更擅长假装游戏的孩子,反向推理能力更强,说他们更擅长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因此也跟容易发展出高级的“心智理论”。

事实上我们直到成年也一直在进行象征类游戏,只不过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足够强,象征游戏不需要外化,在自己的大脑中就可以加工完成。比如演讲或者面试时,你是不是经常在脑中假想具体的场景应该怎样做呢?

沉迷象征游戏会不会导致儿童痴迷幻想,分不清现实?

当儿童在进行象征游戏时,现实是暂时不起作用的,而由丰富的想象所代表。因此有的父母担心,如果孩子长期沉迷象征游戏会不会导致他们搞不清现实和幻想,从而酿成大错。

的确,当这种幻想过于逼真或者过久时,父母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弄假成真,我以前也有这种担心。但是根据现在的研究,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儿童无法区分真实和幻想。

当我跟孩子玩过家家游戏时,孩子用一些塑料玩具充当蔬菜,给我做饭吃。然后她做好了送给我,我就假装“啊呜啊呜”的吃掉。孩子从来不会说让我真的给塞到嘴里吃掉。如果我真要放到嘴里吃掉,孩子反而会提醒我,“这是假的,你怎么真吃呢?”

这说明当幻想过于逼真时,儿童有能力几时到回到现实中。父母不必对儿童的象征游戏过度担心。

总结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保罗·哈里斯在《理解孩子的世界:想象力的工作》一书中写到:“假装游戏并非是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参与,是孩子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以“过家家”为代表的象征游戏是每个儿童在成长中必然经历的一个游戏过程,在看似幼稚的行为下,是儿童为尽快成长适应环境而发展出来的一种主动适应游戏。父母不仅不要制止儿童的象征游戏,还要为孩子的象征游戏尽可能的提供便利,这将大大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神通奶爸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104/139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