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多活10年的秘密,都藏在这5个喝水的习惯里!

生活中大家有没有碰到这样一个现象

肚子疼怎么办?——喝点热水就好了

感冒了怎么办?——喝点热水就好了

发烧了怎么办?——喝点热水就好了

喉咙疼怎么办?——喝点热水就好了

总之,生病了就应该喝热水,多喝水好像就可以治百病一样,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01

多喝水,真的有用!

俗话说,人可三日不吃饭,却不能一日不喝水。我们知道人体内60%—70%由水构成,所以喝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促进新陈代谢的方式之一。

人在正常情况下,一天可消耗人体250毫升-500毫升的水分,如果出现感冒、发烧等呼吸道疾病,水分的消耗会更多,需要充足的分水支持。一年到头,人难免有个伤风感冒、头疼脑热,家人出于关心就会建议你多喝水,毕竟他们也不是医生,也不能给到更专业的建议。

而人体大部分痛症皆与缺水有关,因为人在病痛的时候,整个身体都是处于紧张的状态,连神经都是绷紧的,不能放松。而这时,对身体来说,是在最大限度的消耗身体的津液。津液长期被消耗,得不到补充的话,还会影响到睡眠质量,更加睡不好,更加伤津液,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提高饮水量能够令痛症减轻,下面不妨跟着石头了解一下多喝热水有啥好处。

1、驱寒温阳

天气冷时,喝上一杯热水,可以帮大家缓解一下身体的寒冷,起到驱寒温阳的作用。除此之外,通过热水的热力,促进身体的排汗,加速新陈代谢和排出毒素。

2、缓解疼痛

女生如果在生理期,男票喊你多喝热水,不要认为他们敷衍你,因为多喝水补水可以帮助排毒减缓应毒素堆积而导致的痛经。在喝热水时,可以适量加一些红糖,效果会更好。

3、预防感冒

人在感冒时,通常会伴随着咳嗽、流鼻涕、出汗或发烧等症状,这些症状都会导致人体体液的减少,这时多喝热水,一是及时补充体液,二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缓解病症。

4、缓解便秘

体内摄取水分不足也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因素。便便在大肠内停留太久,会吸收大量的水分,就会变得更干硬,造成排便不畅。多喝热水可滋润肠道,刺激肠胃蠕动,排便更轻松。

02

正确喝水姿势,请记牢!

中医是怎么理解喝水?《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意思就是水(包括食物中的水)进入胃中,需要经脾(脾主运化)、肺(肺主通调水道)、膀胱(气化)等脏腑的代谢,转化成水谷精微被身体利用,营养全身。

水的确是一个好东西,但需通过气化这些水液,让其正常为脏腑吸收化为津液。打个比方,锅里的水,需要用火把水烧开,水变成水蒸气。咱们喝进来的水能被身体利用,好比就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脾胃好比是那个锅,锅底的火就是咱们说的命门火,也指的是小肠的温度。如果脾胃虚寒,下焦虚寒,水就不容易气化,不容易被吸收。很多人会出现喝多少尿多少的情况,这种尿频现象也和气化能力弱有关。

看来喝水也不是个简单事,怎幺喝水对身体才最好?

1、不要等渴了再喝水

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七成人都是发觉渴了才喝水。殊不知当你感到口渴的时候,你的身体至少已经流失了1%的水分。喝水不是为了解渴,而是让其参与新陈代谢,被人体吸收,长时间缺水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越不注意喝水,喝水的欲望就会越低,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干旱”。所以,不管渴不渴都要及时补水。

2、喝水要小口小口的喝

运动完很多人大口大口,咕咚咕咚的豪饮,喝的太快容易把一些空气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是腹胀,尤其是肠胃虚弱的人。医圣张仲景写的《伤寒论》其中有这样一段:“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一点一点的喝水,慢慢地渗入身体,输送到各个脏腑,这样才能很好的吸收,这样不会加重胃肠负担。

3、晨起不喝水,到老都后悔

早上起来的第一杯水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命水,人体经过一夜代谢之后,身体的所有垃圾都需要洗刷一下。喝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降低人体血液黏稠度。很多人有边吃饭边喝水的习惯,其实这样是不太好的,建议是饭后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消化。

4、不喝千滚水

现在用电热水壶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人烧的水一次喝不完,过一会儿又重复烧开。这种千滚水最好别喝。水烧开尽量当次喝完,别反复加热。水中的细菌过多,就不宜再饮用。

5、喝什么水最好?

补充津液最好的水,莫过于米汤了。在《伤寒论》113方中有7个方剂用到了粳米,如附子粳米汤、白虎加人参汤等。粳米有保胃气的作用,经水熬制的米汤更有补津液之效,总之,保胃气,存津液。由此可见,咱们说的米汤,实则是药汤!

03

理性看待,喝水的作用!

没有水,人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对于任何生命体来说,其结果也都是一样的。水只是一个介质,如同空气一样。很多分子或药物,只是溶于水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并非是水在发挥作用。当然这些水溶性的分子,如果没有水的话,就难以流转全身,水在某种程度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究其背后的关键因素,并不水,而是药物分子。

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如果简而化之,只会贻误最佳治疗时间,从而使病情恶化。用水来治百病,也是这个道理,它简化了问题,没有看清疾病的本质,即使能发挥作用,也可能是治标不治本。

文章内容整理自《中医普及学堂》《全民健康安全饮用水协会》《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360doc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01/1575658.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