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妈妈,我想再玩5分钟”,两种妈妈不同回答,成就孩子不同人生

当孩子提出:妈妈,我还想在玩5分钟的要求的时候,你一般会怎么做呢?

不管是带孩子去外面玩,还是在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现在很多妈妈都学会了奶油妈妈之前分享过的小招数,就是提前跟孩子做好约定

可能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方法特别好用,但是慢慢的,可能大家也都发现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对这些手机,电视啊,越来越喜欢,好像我们的约定开始慢慢不管用了。

很多时候会出现,约定的时间明明已经到了,但是孩子还会提出额外的要求,比如,妈妈,我想再玩5分钟。

根据我的经验,以及大家反馈过来的情况来看,当孩子提出这个要求之后,大家的回应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第一种呢,就是态度坚决的制止,不可以,我们都约定好了,你要做一个遵守约定的好孩子。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妈妈心疼孩子,感觉孩子好像确实也没有玩够,于是呢,就答应孩子的要求,好吧,那就再玩5分钟。

今天我想说,这两种回答,不管你用的是哪一种,其实都是错误的。

很多妈妈可能也意识到了,如果你是采取第一种方式,严词拒绝,这个确实可以让孩子放下手机,但是孩子之后的情绪会变得很差,甚至还会出现跟你对抗的情况,你让他干啥他偏不,甚至有时候还故意给你搞破坏。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

“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处,会委屈甚至愤怒”。

因为可能孩子不想关掉电视或者手机的原因,是孩子并没有看完一集动画片,或者玩完一把游戏,所以即便孩子关掉手机和电视去做其他事情,但是心里却始终在惦记刚才的电视剧情,导致孩子没办法专心做事情。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未完成情结”,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理解为,有些事情越是被禁止,越是被压制,越容易成为孩子内心的缺口和遗憾,从而形成一种病态的发展。

那如果是第二种呢,如果同意孩子继续再玩5分钟呢,你就会发现我们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玩过一个5分钟之后,会要求再来一个5分钟,于是就进入变成了,5分钟5分钟,一个又一个5分钟,没完没了的玩手机。

我想这也不是大家想要的结果。

如果一味的妥协,放纵,让孩子无下限地突破父母的威严圈,最后的结果就是:父母在孩子这里没有了权威性,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教。

所以奶油妈妈一再跟大家强调说,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方面要掌握一些科学育儿理念,另一方面就是需要跟孩子玩一些套路,在科学育儿理念的指导下,适当的使用一些小套路,效果事半功倍哦。

在这里呢,奶油妈妈给大家推荐3个小方法,帮助孩子有效的建立时间意识,同时更好的履行契约精神,体验到自律带来的成就感。

第一:建立约定时,增加仪式感

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做约定,都是口头的约定,孩子很有可能玩一会就忘记了这个约定,或者我们采用闹钟计时法或者是沙漏计时法的时候,孩子因为还没有看够或者玩够,即便时间到了,也假装没看到。

所以,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履行约定,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我们的约定增加仪式感。

比如,我们在跟孩子约定好看电视或者是玩手机的时间之后,跟孩子来一个拉钩约定,这个拉钩的仪式感很重要。这会让孩子在内心里更加重视这次约定,也更能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这个约定,大家也都可以试试,效果非常好。

第二:给孩子留足心理缓冲期

在这里奶油妈妈要跟大家分享一句话:

你永远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自觉。

大家一定要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

所以,我们跟孩子做好约定之后,一定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主动关掉手机并且还给你,这个时候就有关键的一步需要我们来做了,就是:提醒

可以从距离约定时间还有5分钟左右来提醒,5分钟的时候提醒一次,3分钟的时候提醒一次,1分钟的时候再提醒一次。

通过这三次的提醒,可以给孩子的内心留足一个缓冲期,每一次的提醒都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同时在心里做好要关掉手机或者电视的准备,当时间终于到达的时候,孩子也会很容易接受。

第三:用转移注意力法则,给孩子提供有限选择

如果前两种方法你都用过了,但是感觉不好用,或者孩子并不配合,那你可以试试我的终极大招,使用转移注意力法则,这个方法我自己在使用的过程中几乎是百试百灵。

比如孩子抱着手机说我想再玩5分钟的时候,我会告诉他:妈妈也好想让你再玩5分钟呀,可是妈妈要去超市买菜了,那你选择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呢?还是陪妈妈一起去超市把你之前列的采购清单给完成了呢?

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跳出继续玩手机的思维模式,而是要去重新思考,是要自己在家,还是要去超市购物?

当孩子开始思考这个新问题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再纠结要不要再玩5分钟的问题了。

再比如,孩子不想刷牙的时候,你可以问孩子:

“宝贝,你是想自己挤牙膏呢?还是想让妈妈来帮你挤牙膏呢?"

这个时候孩子就不在纠结要不要刷牙,而是在思考谁来挤牙膏的问题了。那牙膏都挤上了,接下来你还担心孩子不刷牙么?

这就是注意力法则的魔力所在,我们提供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案,从而让当下的问题迎刃而解。你学会了么?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奶油妈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527/159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