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给孩子读英文绘本时,要不要中文翻译?

有人说,千万不要翻译,这会破坏孩子的英语思维,让孩子对翻译产生依赖;

也有人说,可以先翻译一遍,然后全部讲英文,千万不要三明治英语,一句话里既有中文又有英文;

我觉得,任何“一刀切”的方法论都是耍流氓。

要不要翻译,说到底,是基于家长和孩子的具体英语水平上的,“度”的把握。

而相比“翻译”一词,我更喜欢用“解释”来代替。

给孩子读英文绘本时,插入中文,最终是为了孩子能够理解内容,不是找中文和英文的一一对应关系,况且中文和英文的字词,句子,大部分是没有一一对应关系的。

所以,家长的中心要放在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内容,而非纠结词句的中英文对照上。

另外,“是否需要翻译”这个问题,关键点不在于“能不能”“该不该”,而是什么情况下需要翻译。

一、给孩子读英文绘本,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选书。

选英文难度适合孩子的书。

是否要翻译,纠结的根源是“担心孩子听不懂”。

如果确保孩子能直接听懂英文,自然是不用翻译的。正是家长认为孩子可能听不懂,才想要去翻译。

解决办法就是,事先就要选择孩子基本能听懂、看懂的书。

比如,零基础的孩子,选图片多,单词少,图文对应关系强的书,让孩子仅看图就能理解大概。

如分级阅读系列RAZ中的AA级,或A级。这类书,家长根本不用翻译,指著图片说单词,孩子完全可以理解。

对有初级基础的孩子,选含有简单单词、短句的书,比如RAZ系列的B级。这类书,因为图文对应关系很强,一看便知,基本上也不用翻译,家长直接照着读就OK。

其实最需要翻译的书籍,是故事性绘本。

这类书,在背景知识,人物关系,情节设计,单词句子方面的复杂度明显提升。

如果家长只是机械地读,不加任何解释,孩子不能完全理解,兴趣就会减低,吸收效果自然不好。

而一旦脱离了书,让普通家长用全英文来作解释,还不出错,确实太难为人了。这时候,说中文来辅助,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即便是故事性的书,如果需要逐句翻译成中文,孩子才能理解,那也说明这本书对孩子来说太难了。

所以,选书,比讲书更重要。

二、怎么把握“解释”的“度”?

关于“度”,最正确的回答是“适合”,虽然是废话,但事实确实如此。

“适合”的物件,是两个,家长和孩子

“适合”的最重要考虑因素,就是家长的英语水平和孩子的英语水平。

英语水平越高,“翻译”或“解释”的占比就越少,反之,越多。

如果家长的英语水平差,那些倡导“全英文浸润”的方法自然不合适你。如果孩子的英语水平高,那些建议“先翻译一下”的建议,自然是小瞧了娃的实力(更可能的情况是,家长的英语水平和孩子的英语水平是呈正相关)

所以,确定“度”,是个亲子探索的过程,绝非机械和教条的照搬。

无论外界怎么说,专家怎么建议,只有家长和孩子,尤其是家长自己,才能摸索出自家的“适合”,这个摸索过程,就是在一天天的亲子共读中实现的。

三、3年英语启蒙,我是怎么做的?

在给儿子Oly英语启蒙的3年中,我们娘俩就一直在磨合,现在依然是。

总结下来,我会在这几种情况下说中文:

1.新书开篇预告

引入新绘本之前,我会用中文讲解封面内容,插图细节,故事梗概,尽量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引起Oly的兴趣。

比如第一次讲《Owl Babies》这本书时,

我就说:

“哇,宝宝,你看这里有三只猫头鹰宝宝,他们看起来不开心哎,你猜猜为什么呢?会不会是他们找不到妈妈了呢?他们的妈妈可能去哪里了呢?(再配以好奇,惊讶的表情)

类似这种声情并茂的解释,很容易引起Oly的兴趣。

可如果换成英文,我很有可能会卡壳,或发现说错了,倒回去重说一遍,或只专注怎么说得正确,而顾不了做表情,配语调。于是,这本书,就听起来一点都不好玩,远没有中文版本那么有吸引力。

2.陌生单词,复杂句式

绘本里出现陌生的单词,有时我会用中文解释。

比如在读《I am a bunny》时,

里面出现“dandilion”“蒲公英”这个陌生单词时,我会用中文告诉他,这是蒲公英。

因为在实际中,他见过,玩过蒲公英,他的中文语库里有这个概念,用中文解释,再配以图片,他立马能明白新单词。

不过,Oly2岁前,他的中文语库和英文语库是差不多的,学新事物时,我会直接告诉他英文说法,中文和英文基本是独立的系统。

2岁后,他的中文丰富度明显超越英文时,必要时,我会用中文来辅助英文绘本的理解。这时候,中文起到协助作用。

当然,学陌生单词时,最好的方法,还是用实物,或者图片字典。只不过,有时候读的时候去找实物,需要打断阅读,特别不方便。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手边没有现成的东西,我会中文辅助,继续阅读,共读结束后,再找实物和图片来巩固下,或下次偶然碰到,再强化下。

除了陌生单词,原版英文绘本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复杂句式,孩子刚开始接触时,理解起来不容易。

比如《Quick as a cricket》这本书

整本书用的统一句型“as……as”,

I’m as quick as a cricket

I’m as slow as a snail,

I’m as small as an ant,

……

这种情况,我会在前一两次阅读中,用中文说一遍,确保Oly理解意思后,在以后的重复阅读中,就使用全英文。

3.关键情节,故事拓展

还有一些情况是,故事到了关键情节,一是为了让Oly理解,二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增强代入感,我会加入中文的演绎,让故事听着更刺激。

如果新读的绘本,和以前读的绘本,或oly自己的故事有相关性,我也会用中文互动。(不是不想说英文,而是实力不允许)

综上,所有的这些解释,大都出现在接触新绘本时,中文辅助读一两遍后,确保Oly能听懂,且很有兴趣后,在以后的重复阅读中,我都尽量全英文。

四、不要把中文当作“洪水猛兽”

一说到英文启蒙,我们很崇拜“全英文浸泡”,会觉得夹杂中文,特别不专业,不地道。再听听“砖家们”宣扬的“英文思维”,就感觉跟孩子说一句中文,就如同害了他一般。

真没必要。

我们本就没有全英文的生活环境,我们也不是英文大咖,“全英文浸泡”在条件上本就实现不了,纠结也没用。

至于,父母们觉得自己不是专业老师,中英文夹杂会造成两种语言的混乱,破坏孩子的英语思维,拖孩子后腿,也是多虑了。

孩子是天生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分析,吸收内化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在他们的系统里,两种语言是可以共存的,而且会互相促进。

况且你给孩子的英文输入,每天顶多一两个小时,远落后于中文,中文必定是强势语言,一强一弱的关系,更不容易混乱。而作为强势的中文,在认知,表达上,都可以帮助孩子去理解英文内容,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再进一步,在中国目前的英语教育体制下,即便依靠专业的英语老师,也无法获得纯粹的“英语思维”,甚至正是专业的英语课程破坏了“英语思维”,反而是家长这种“野生式”英文启蒙,更利于孩子形成最初的英语思维。

“全英文思维”最大的弊端,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它让父母们压力山大,觉得自己英语水平不够,于是孩子的英语启蒙,连尝试都不敢尝试。

刚开始英语启蒙时,我听了一些人的建议,刻意追求“全英文”,但发现这让我觉得压力特别大。一旦精神紧绷,内心就对共读英文绘本产生了抗拒。明明说不出来英文,非要硬憋,自己堵的厉害,当然不会喜欢,自己和孩子的阅读乐趣都大打折扣。

后来,索性没有章法,也就没有了束缚。

能说英语的地方就说,说不出来时,果断切换舒服流利的中文。

在oly的启蒙历程中,除了以上罗列的使用中文的情况,我还可能时不时、毫无规律地冒出中文来,连特别被大家鄙视的“三明治英语”,我也时不时冒出,可以说很随性,倒不是故意的,而是自然反应。

那Oly被影响了吗?

目前看没有,中文和英文他分得很清楚。我用英文问他,如果他能说出来就用英文回答,如果说不出来,才会用中文回答。

最重要的是,他乐呵呵的每天听我讲英文绘本,从来不觉得自己在“学”英语”

五、不要迷信“专家”

关于英语启蒙界所有的方法和理论,父母们要“看淡”。

谁说的都不要全信(包括我说的),

所谓,听别人的话,走自己的路。

只有你自己真正的去实践了,去和孩子磨合了,才能知道,什么方法最有用。

不要限制自己,你和你孩子的节奏只有你自己知道,你需要通过实践去验证,也许你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来。

只要对你和孩子有用的方法,就是更好的方法。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gushiciku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17/1817386.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