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王维洛谈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何未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作者:
大规模投资搞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只限于国家发改委选择的试点城市,而是已经全面大规模地铺开了,扩大到城市和建制镇。到2018年末,中国城市个数达到672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75个;建制镇21297个。2017年末全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56225平方公里(以上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所以李迪华教授的估计,在“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为6万亿元左右,应该是一个客观的估计。目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这个蛋糕是何其大也。

随着中国各地近年来不断遭受巨大水灾的危害,“海绵城市”这一此前鲜为人知的概念逐渐成为网络热点,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质疑,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应该是具有吸水功能的城市,北京郑州等城市都城市规划中都采纳了一些海绵城市的理念,却为何未能使许多城市避免洪灾?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被认为是海棉城市理念的倡导者,2013年习近平公开讲话表示应该提倡之后,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积极响应。法国媒体近日也介绍了柏林建设海棉城市的成功的经验,那么,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定义是什么?他究竟来自西方,还是中国?从中国河北近日的水灾以及两年前河南郑州水灾的情况来看,海棉城市的模式似乎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其中原因是什么?俞孔坚先生此前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认为这是因为郑州等城市并没有恰当地执行他的想法,专家对此有何评论?

法广因此电话采访了旅居德国的水利专家王维洛先生,请他谈谈他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法广:首先请您谈谈海绵城市这个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他是来自西方还是中方?

王维洛:其实在德国,一般会说是可持续的排水系统,或者说是可持续的雨水排水系统,近自然的雨水排水系统。在德国没有海绵城市这个说法,因为海绵城市的形象并不能够正确的描绘这种理念,一个城市如果修建在海绵之上,那怎么可能稳固。海绵城市这个名称是来自中国,当时,其中的理念则是来自西方,他得理论基础就是利用自然的理念来建设他的雨水排水系统。这在法国,德国都是到处可见的,这里的家庭都拥有囤积雨水的水桶,用来浇花等等,或者在住房屋顶铺上吸水的材料,可以将雨水留住以灌溉屋顶的植物;再就是把原先的水泥停车场改成草地停车场等等。这样一些很小的自下而上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式的措施。它的根本就是去水泥化,回归大自然,把原先的水泥排水管道等都拆除,让雨水以自然的方式排放。在西方并不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而是普通老百姓都身体力行的行为,这并不仅仅是由于西方人的环保意识比较高,也是由于这样可以降低水费的开支。

法广:那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最早究竟是由谁提出的?习近平为何提出要在中国进行推广?

王维洛:最早引入海绵这个概念的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俞孔坚教授。俞孔坚教授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成员。2017年俞孔坚教授未能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有20位专家指责俞孔坚“肆意侮辱中国园林优秀传统;设计手法千篇一律,水平拙劣,敛财手段如奸商,巧取豪夺;学风不正、学德不端”。2003年,俞孔坚教授用自然河流的构成来解释自然系统对洪涝调节能力。俞孔坚教授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河漫滩)如同海绵一样,调节水位高低,达到缓解旱涝灾害的功能。俞孔坚教授是用海绵来比喻河漫滩、沿河湖泊的这种对洪水的吞吐功能。这种功能在历史上宽阔的长江,沿江诸多的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等,从而使得长江在唐朝之前很少有洪水灾害的记录,特别是大洪水灾害的记录。这里俞孔坚教授只是用海绵来做比喻,说明河流两侧自然湿地(河漫滩)的功能,不是提出什么海绵城市的理论。

2011年两会期间,湖南省常德市江北水系综合治理办公室项目协调员刘波通过湖南代表团罗祖亮提交《关于建设海绵体城市,提升城市生态还原能力》的提案,提出像建筑屋顶一样,将城市停车场和道路两旁改装成下凹式绿地,并把绿化带路面改造为坡度形的,以利于水流入绿化带旁设置的缺口中。提案建议,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增加可渗透的地板砖、建设下沉式绿地等措施一致,他提出了一个海绵体城市的新概念。

到了2013年底海绵城市正式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或者说海绵城市被政治化了。2013年底到2014年上半年的半年时间内,习近平在三个会议上提到和论述了海绵城市。在北京欧诺科创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9月20日发表的《论中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一文中干脆直接确指明,海绵城市的理论由习近平首次提出。

法广:您认为习近平为何提出要在中国进行推广?

王维洛: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习近平当上了中共总书记,但是中国GDP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习近平当上了中共总书记后,必须尽力保持GDP的增长速度,这时冒出一个“海绵城市”的新概念,成为带动GDP增长的龙头。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迪华粗略估计,在“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最少能制造全国高铁建设两倍以上的市场需求,即全国6万亿元左右市场规模。

“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投资是全国高铁建设投资的两倍,6万亿元的大蛋糕!

仅仅是河南郑州一个市,一个省会城市,到2020年就已经完成534亿元,而且郑州市并没有列入国家发改委的30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中。

大规模投资搞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只限于国家发改委选择的试点城市,而是已经全面大规模地铺开了,扩大到城市和建制镇。到2018年末,中国城市个数达到672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75个;建制镇21297个。2017年末全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56225平方公里(以上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所以李迪华教授的估计,在“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为6万亿元左右,应该是一个客观的估计。目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这个蛋糕是何其大也。

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一个小而美的回归自然的措施,到来中国就成了高大上的伟业了呢?我认为就是让钱给闹的,是让GDP给闹的,是让习近平所创造的功绩给闹的。

法广: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一些海绵城市似乎并没有显示其抵御洪灾的有效性,其中原因是什么?

王维洛:中国国内的专家们针对郑州的情况,提出了四个因素:其一是:投资没有完成。按照国务院调查组的算法,郑州市已经完成的、真正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只有62.82亿元(196.3亿元的32%),只有计划投资534.8亿元的11.75%。所以不是海绵城市这个理念的错误,而是海绵城市建设才刚刚开始。要是534.8亿元全部投入进去,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果;其二是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只达到22.5%。也就是说,郑州还有77.5%的面积没有建成海绵城市体系;其三是海绵城市的理念不适用于郑州这种12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其四是海绵城市的理念适用于人口密度低城市,而不适用于人口密度增加快、工程建设强度高的郑州市。所有的回答就和中国的太极拳一样,不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绕过来绕过去,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也难怪,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来自最高层,是不能批评的。

日内瓦大学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Marlène Leroux女士也同王维洛先生观点相近,

她在接受法国文化电台采访时,强调她2005年至2010年在中国时,当时还没有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她介绍说,中国的许多城市规划往往是从图纸上看上去十分完美,但最终建成的成品与规划相距甚远。她称赞俞孔坚教授的设计理念,但是,她认为中国99%以上的城市化都没有遵守俞教授的理念。

Marlène Leroux是(中国的土地:农村地区的变迁与城市问题》一书的作者,她在书中讲述了她对中国的山东的青岛,四川都江堰以及河南的登封市附近的三个新城市进行的实地调查研究,她强调指出,这些城市的规划可能十分完美,但是,他们往往与周边的环境脱节,而并没有将已有的灌溉与排放系统考虑在内。

非常感谢王维洛先生接受法广的采访。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法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15/195424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