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东北限电背后,是对整个时代的遮蔽与遗忘

作者:
突然感到危机,墙内的记录会逐渐消失,所以想把之前写的东西慢慢搬运一些出来。
 

“东北限电”在孟晚舟回国的第二天终于艰难地挤上了热搜。微博话题下,东北居民纷纷吐槽,没有事先通知就拉闸限电,在寒冷中喝不上热水,孕妇搭不了电梯只能爬上20层楼,学生没法上网课,老人没法烧水做饭……

而根据网上流传的一张9月23日的“东北电网事故拉闸限电预通知单”显示,输送山东454万千瓦、输送华北62万千瓦后,东北电网已不具备调减空间,只能采取事故拉闸限电来保证电网安全运行。

 

不断向全国输送廉价资源的东北再一次被“牺牲”了。如果你在新媒体上尝试搜索一下“东北”二字,或者再加上“人口外流”、“失落”、“衰退”等关键词,那么你一定会看到无数加了灰色滤镜的工业废都的图片,抑或戴着八角帽的农民,站在苦寒的大地上一脸忧郁。

人们很少对一个地区有着如此整齐划一的看法——知识分子慨叹其人口流失、经济衰落,或者愤慨地抨击其官本位文化;关心娱乐的人段子张口就来,“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烧烤”,“你瞅啥,瞅你咋地”……似乎东北已然凝缩成了一个无比具象化的存在,那里人人都喜欢搓澡,喜欢撸串,人人都向往南方,或者只能托关系找工作。那里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极寒之中,大地荒芜,冷风呼啸。

 

当历史的结果被景观化,在沉醉于戏弄、忧叹这种奇观的同时,某些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过程不断被涂抹、遮蔽,政策因素似乎成了历史必然,看客们也不难忘记,为了国家大局而做出局部牺牲,从来都不只是东北的遭遇。

改革开放前,“共和国长子”的辉煌

人口外流,加上对计划生育的忠实执行,东北的老龄化在全国老龄化局面中尤为刺眼。全国的十大老龄化城市,东北已占去四席。而老龄化的同时带来的,还有大家常常在新闻中看到的退休金问题。东北地区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除了中央的转移支付,还要靠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结余来填补。这一切都让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如今看起来像个累赘,但是东北真的始终亏欠国家吗?

首先,需要从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开始回顾。

清朝,东北作为“龙兴之地”被封禁起来,与山海关之内相隔绝,孤寂地沉睡了二百年。而沙俄的入侵打破了沉寂,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纳入版图,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力图扩张,发动甲午战争,控制了辽东半岛。日俄两国的势力深入东北,冲突显现,将东北分为了南满和北满,分别进行殖民开发。

而此时清政府也意识到两百年的封禁导致了边疆危机,开始逐步放松对东北的管制,形成了“闯关东”的人口迁徙大潮。到了1911年清朝灭亡前,东北总人口已经增加到了近2000万,汇聚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四大生产要素,率先跨越进了近代工业社会。

俄国人修建的T字形中东铁路以及其他支线,还有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修建的系列军用铁路,形成了东北铁路的大动脉,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东北的货物销往了世界各地,各地海关一片繁荣兴旺。

“T“字形中东铁路

日俄扩张带来的是殖民的耻辱记忆,但掠夺了东北的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铁路、厂房、机器、技术和先进制度,奠定了东北工业化的基础,这也直接促进1949年后国家将东北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根据曲晓范的《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一书中的记述:

“东北曾拥有中国最强大的海空军;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左右着远东的金融形势;北平、上海拍发到欧美的电报需转经沈阳;长春曾是亚洲近代唯一一个比东京还先进的城市;随着资源的开发,东北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木材、粮食等能源和材料;1945 年,东北占全中国工业总产值的 85%;国家最重要的企业和大学都在东北,5000 职工以上的企业最少有二三十家;90 年代之前,东北是全国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那里更早地拥有了先进的城市文化。”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Matter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828/2096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