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林和立:为什么中国人不会造反?

作者:
为什么这些“亡命之徒”选择滥杀无辜,而不是冲击党政机关或针对高官权贵?为什么他们不造反?用某网红的说法,这些行凶者仅仅是“以社会悲剧挑战制度的邪恶”。笔者无意鼓吹任何形式的暴力,但探讨中国人缺乏造反“基因”的原因却是必要的。

粤语组制图

无论是所谓振兴经济的10万亿人民币“大水漫灌”,提升国民收入与“幸福感”,还是实现“东升西降”以取代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习近平领导的中共在决策上屡屡进退失据,既缺乏逻辑,也缺乏对基层的了解与关注。近来,珠海樊某驾越野车冲撞体育馆,导致至少35人死亡的事件,与此后接连发生在广州、江苏无锡与湖南常德等地的无差别杀戮,暴露了习时代统治的极端劣质。

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表面上源于个人对司法不公、劳资纠纷、学生被迫无薪劳动或不合理剥夺毕业资格的不满,但最终却以向不相干的同事、同学甚至路人大开杀戒的方式表现出明显的报复社会意图。中共当局一贯只关注党政军,尤其是习近平个人对“国家安全”的高度执念,将所有利益归于当权派与红色官商圈,而视普通百姓如草芥。

行凶者是“以社会悲剧挑战制度的邪恶”

面对社会矛盾的爆发,当局的应对仅限于禁止群众集会、加大对“铁拳”维稳的投入,以及强化对社区内所谓“八失人员”和“三低三少”人群的监控。习近平更要求全社会发挥“枫桥经验”,即类似法家商鞅倡导的“连坐制度”,让每户人家负责监视并举报邻里中可能有“反政权”行为的人。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亡命之徒”选择滥杀无辜,而不是冲击党政机关或针对高官权贵?为什么他们不造反?用某网红的说法,这些行凶者仅仅是“以社会悲剧挑战制度的邪恶”。笔者无意鼓吹任何形式的暴力,但探讨中国人缺乏造反“基因”的原因却是必要的。这可以从儒家文化对中国近两三千年的深远影响中找到答案。

儒家没有提供推翻“苛政猛于虎”的理念与方法

儒家经典中虽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警句,但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推翻“苛政猛于虎”的理念与方法。孔孟思想的核心在于“君臣父子”的秩序哲学,强调百姓应当死心塌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历史上,虽然有草莽英雄如陈胜、吴广推翻王朝,但这些后继者如李自成张献忠等,追求的只是成为新一代皇帝和贵族,而非改变制度的本质。更令人厌恶的是,如今国内社交媒体甚至将珠海肇事者樊某比作现代“张献忠”,因为张献忠“造反”的同时,也在四川大肆屠杀近百万无辜百姓。

当代许多杰出作家也对中国人“逆来顺受”的特性作出了深刻描绘。例如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活着在我们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1)儒学大师钱穆则从另一个角度美化这种忍耐文化。他认为中国人不是不能造反,而是觉得不必要造反,因为“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自然的办法。”(2)

这种深植于文化与历史中的顺民心态,不仅使中国人甘于接受极权政党的暴政,也让他们随时成为“现代张献忠”这类亚恐怖主义屠杀的受害者。

-林和立(中国问题专家)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

参考资料:

(1)余华,《活着》,1996

(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p.2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1122/213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