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精粹帖子 千奇百怪的趣诗欣赏(完) -其他类

作者:
093转韵诗
  转韵是古体诗的特征,为近体诗所无。《诗经》在押韵上就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由于一韵到底的诗,易流于平板,转韵的诗多波澜变化,所以唐以后的七言古诗,转韵之作多。
  转韵的形式不必一定,每四句转韵的称为逐解转韵格,六句、八句、十二句等转韵的称为逐段转韵格。
  词中有转韵,转韵的多为小令,如《菩萨蛮》、《虞美人》,长调很少转韵的。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 作者:唐·王建
  辉天复耀地,再为歌咏始。素传学道徒,清门有君子。
  文涧泻潺潺,德峰来垒垒。两京二十年,投食公卿间。
  封章既不下,故旧多惭颜。卖马市耕牛,却归湘浦山。
  麦收蚕上簇,衣食应丰足。碧涧伴僧禅,秋山对雨宿。
  且欢身体适,幸免缨组束。上宰镇荆州,敬重同岁游。
  欢逢通世友,简授画戎筹。迟迟就公食,怆怆别野裘。
  主人开宴席,礼数无形迹。醉笑或颠吟,发谈皆损益。
  临甃理芳鲜,升堂引宾客。早岁慕嘉名,远思今始平。
  孔门忝同辙,潘馆幸诸甥。自知再婚娶,岂望为亲情。
  欣欣还切切,又二千里别。楚笔防寄书,蜀茶忧远热。
  关山足重叠,会合何时节。莫叹各从军,且愁岐路分。
  美人停玉指,离瑟不中闻。争向巴山夜,猿声满碧云。
 
 
             争向巴山夜,猿声满碧云。
 
  西洲曲  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杰作,也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作品通过季节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语言优美,情感缠绵,笔触细腻。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沈德潜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094促句诗
  促句诗是转韵诗的一种。不拘平厌,以三句一转韵,须有气韵,有胎息,非多读古诗,不能应手也。否则掉转不灵,便失之滞,锻炼不精,又失之俗。兹将其作法略示于后:

  悲秋  宋筠
  江南秋色摧烦暑,夜来一枕芭蕉雨。
  家在江头白鸥浦,一生未归鬓如织。
  伤心日暮枫叶赤,偶然得句应题壁。
 
 
               江南秋色摧烦暑
 
  上诗“暑”、“雨”、“浦”三字为一韵,“织”、“赤”、“壁”三字为一韵。然六句却有六转。第一句是虚写秋来,第二句是实写秋来;第三句是因秋思家,第四句是思家不归;第五句是怕到秋深,第六句是作诗悲秋。层层都到,可与文忠公之《秋声赋》并传。
  
  鲁直观伯时画马诗云:
  仪鸾供帐饕虱行,翰林湿薪爆竹声,风帘官烛泪纵横。
  木穿石盘未渠透,坐窗不遨令人瘦,贫马百吃逢一豆。
  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着鞭随诗翁,城西野桃寻小红。

  此格禁脔谓之促句换韵。其法三句一换韵,三迭而止。此格甚新,人少用之。

  唐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节奏急促有力。
 
 
095掉脚诗
  掉脚诗也叫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亦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今天通称三句半,大多是用来讽刺的。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尤其是最后二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具“画龙点睛”之妙,具有独特的趣味性、通俗性和幽默诙谐的韵味。

  正德年间徽郡地区天旱,府守祈雨欠诚,而神无感应。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之云:
  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
  太守知,令人捕至,责过十八,止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则恕之,否则罪置重刑。”无赖应声曰: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
 
  太守只好哂而逐之。谓此类人世之少有,无赖亦可谓勇也。

  广笑府 作者:明·冯梦龙
  潘生赴京应举,酒店女主人姓陆,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
  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一举登高第,做官。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到:
  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念我客窗寒,同宿。
  一老人劝免:
  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若还到官府,不好。

  两人相别,因其中一人瞎一目,有好事者写诗开涮:
  好友情义长,相别在江阳。两人齐下泪,三行。

  讽时事诗
  字如绿豆蝇,人若死魂灵。问君何门派,流行。
  剧情太平常,演技更乖张。为求观众看,脱光。
  满脸扑脂粉,镜头加柔晕。只为演女孩,装嫩。
  出口就成脏,头发乱又长,书家真本色,疯狂。
 
 
096疑问体
  从头到尾就是问。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  作者:皇甫冉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门外水流何处
 
  这首诗借问句,把流水、树丛、山色、云霞写得扑朔迷离,饶有情趣。这样的问句似问非问,十分随意。无须回答,也无从回答。
 
 
097双关体
  双关体也就是诗中某些重要的词句是语义双关,这种诗称语义双关诗:双关诗分两种,一种是同音双关,还有一种是意义双关,此指意义双关,包括同字双关(使用相同的字构成双关)。
在古代的诗词里尤其是乐府民歌中,常常喜欢借“芙蓉、莲、藕、丝、布(匹)”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事物的语词,以谐“夫容、怜、偶、思、配”等对应词相同相近的音,构成谐音双关。这种手法可追诗溯到《诗经》,到了唐朝,文人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写下了不少佳作。
  在形式上南朝民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双关隐语很多,《吴歌》尤其如此。有的是同字双关,如“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消”字双关消融和消瘦;有的是同音双关,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字谐怜爱之“怜”。也有比这些更曲折或复杂一些的,如“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碑”字谐“悲”。主要的谐音字有:
  1、以「莲」谐「怜」,表示怜惜,怜爱,怜子的意思
  2、以「棋」谐「期」
  3、以「走」谐「诅」或「咒」
  4、以「碑」谐「悲」
  5、以「雉」谐「涕」
  6、以「梳」谐「疏」
  7、以关闭之关谐关念之关
  8、以布匹之匹谐匹偶之匹
  9、以厚薄,帘薄之薄谐薄情之薄
  10、以物之苦辛谐人之苦心
  11、以光之亮,照,明谐人之亮察,照拂,表明
  12、以梧子谐吾子
  13、以丝子谐思子
  14、以相丝谐相思

  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也用这个传统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个女子听到她的爱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有无爱情。这里就用“晴”字来借作“情”字。
 
 
               东边日出西边雨
 
  七步诗 作者: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烧豆秆煮豆子的现象,说明了同根生的东西之间互相折磨的不应该,词句不俗,语意双关。曹丕听了,也不免触动了手足之情。恰好这时太后也听说了,赶快出来查问,曹丕这才改变初衷,不再为难曹植,封他为甄城王。

  蝶恋花·答李淑一 作者: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一首同字双关的双关诗,词中的“杨柳“表面是杨花柳絮,实际上象征杨开慧、柳直荀二烈士。
 
 
098排比诗
  排比诗,是借用语法中的排比句而言,我认为就是同一字在同一位置反复出现。这样的诗出不少。

  清朝初年,有一些原来高喊民族气节的官吏,看到局势稳定,纷纷投靠清廷。有人作过一首讽刺诗云:
  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忿满腔愁。


  八至  作者:唐·李冶(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六言绝句的复字诗,言意赅,有比兴,有哲理,特别是全诗的警句“至亲至疏夫妻”,无疑是对封建社会不平等、不和谐的夫妻关系的批判。前人评之为简“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又说:“六字出自男人之口,则为薄幸无情,出自妇人之口,则为防微虑患,大抵从老成历练中来,可谓惕然戒惧”,确是精确中肯。
 
               至深至浅清溪
 
  天童山中月夜独坐 作者:清·易顺鼎
  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排比句。短短四句,的天童山月夜皎洁明净的自然环境和诗人宁静悠远的心态巧妙地结合起来,颇具禅趣。

  凄凉两个字 作者:清·无名氏
  凄凉两个字,实难受,何日方休?
  恩爱两个字,常挂在心头,谁肯轻丢?
  好歹两个字,管教旁人猜不透,别要出口。
  相思两个字,叫俺害到何时候,无限焦愁。
  牵连两个字,难舍难丢,常在心头。
  佳期两个字,不知成就不成就,前世无修。
  团圆两个字,问你能够不能够,莫要瞎胡诌!

  此诗选自《明清民歌时调集》,这是清代民歌中常见的马头调。
 
 
099换序诗
  将前人的名诗拿过来,说现在的事,不过得将顺序变换一下,否则就不是说现在的事了。换序之后,意思也变,这就是换序诗的特点。
  先看原诗,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唐诗。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吴佩孚从塘沽乘军舰南逃。当时,有人把王昌龄的诗换了个序,为他“送行”,嘲讽其狼狈相:
   一片冰心在玉壶,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寒雨连江夜入吴。

   原诗四句,一字未改,只互换了第一句和第四句的位置,然而,诗意大变。“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用作首句,说的是出发;针对吴佩孚的行经,调作末句,说的是逃跑。“一片冰心在玉壶”,用在诗末,表达情操未改,冰心依然;用在诗首,联系末句“夜入吴”的“逃跑”,成了讽刺与幽默。
 
 
100翻韵诗
  翻韵诗是指诗人为求押韵,或因讽刺讥嘲的需要,故意将某些双音词前后颠倒,使之句句协韵,所以也称“倒字诗”“颠倒诗”。内容多寓讽谕之意,诙谐有趣,令人发笑。

  赠漳州崔使君乡饮翻韵诗 作者:唐·黎瓘
  惯向溪边折柳杨,因循行客至州漳。
  无端触忤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饮乡。

  《全唐诗》(第870卷)题下原注:麻衣黎瓘者,南海狂生也。游于漳州,频于席上喧酗。乡饮之日,诸宾悉赴,客司独不召瓘。瓘作翻韵诗赠崔使君,坐中皆大笑。崔使君驰骑迎之。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翻韵,也就是把一个双音节的词颠倒一下前后次序之后,便恰恰合辙押韵。如该诗首句不说“折所柳”,而是说“折柳扬”;次句不说自己“到漳州”,而是说“到州漳”;第三句虽然不用押韵,但大家都反过来了,也就得跟着反了,将“王押衙”说成了“王衙押”。第四句后两字也得反过来,将“乡饮”说成了“饮乡”。这样一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漳州景色
 
  免林翰 作者:清·康熙
  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
  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

  清康熙出游,问路边一尊石人叫什么,一草包翰林回答叫仲翁(实际是翁仲)。第二天,皇上下旨免了林翰之职,有趣的是,圣旨竟以打油诗出现。再有趣就是由于翰林将翁仲读反了,皇上旨意这首打油诗的每句话后两个字都是反的。
 
 
101歇后体
  我们常讲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我们今天说的歇后体诗,干脆就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让你自己去想。这就是影印件事体诗的特点。

  幽默诗 作者:无名氏
  扬子江中今若何?北方壬癸早调和。
  有钱不买金生丽,前面青山绿更多。

  我讲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出行赶路,看看天色不早,到酒店去歇息一下,准备喝三两白酒解解馋。正赶上老板问店小二:“杨子江中今若何”。客人不解何意。
  小二答道:“北方壬癸早调和”。行人心中一动,因为明白点五行、天干、地支什么的,天干中甲乙代表东方木,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不是水吗?联想到老板的杨子江中。此时用含羞姐的话说就是顿悟。知道是老板问小二酒里的水掺的如何了,小二答是甲就调和好了。
  那么既然已知,还不快走?又更待何时。刚一转身走,被老板发现,急问:“客官为何要走。”客人心说,不能买水喝呀,但也不能明说,也用隐语吧:“有钱不买金生丽”。大家知道著名的丽水产金子,所以千字文中有“金生丽水”一句。这一句也算说清了,和前两句有共同特点,虽然没提水字,但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客官要走。
  老板急了。一桩买卖没做成,岂不可惜。但是让别人抢去了也不甘心,马上回了一句:“前面青山绿更多。”大家就都知道了,青山绿水吗,又没提水字,但也说明白了,别走了,前面水更多了,我这个地方北方壬癸还少点。
  这首诗不成格律,算是打油诗吧,但是细品起来,非常有趣。

 
 
                 前面青山绿更多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360doc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0827/329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