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鲍彤秘书吴伟:赵紫阳与李鹏恩怨的由来

作者:
邓颖超为李鹏当总理,和陈云、和李先念他们几个人做了大量工作,然后陈云、李先念他们都赞成把李鹏推到总理位置上。而邓小平本身对李鹏的看法并不太好,首先他就认为李鹏没有这个能力,让他管经济工作,怕他搞不好,邓小平不放心。但是选来选去又觉得没有更合适的人,再加上陈云和李先念那里不断推荐,这样邓小平就只好勉为其难了。李鹏这个人按照我的看法是有些心胸狭窄。本来这件事是邓小平决定的,邓小平信不着他,李鹏当家不作主,经济方面工作还是赵紫阳主管,他不服气。李与赵之间开始产生了嫌隙。

吴伟曾经是一位体制内官员,就职于中国国务院研究室,是当年政治体制改革办公室的人员,也曾担任赵紫阳高级幕僚鲍彤的秘书。上世纪80年代,他曾深度介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主导的政治改革,甚至当时也参与起草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文件。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第513次双周论坛上,吴伟在题为《关于80年代政治改革史的若干问题》的发言中,谈到李鹏经济日记出版的细节。他说:“李鹏经济日记正式出版的时候,把这段记录删掉了。但是这个删掉,恰恰证明了,第一,这个事确实是邓小平说的。第二,赵紫阳确实没有向外面泄露说这个决策是邓小平建议的。第三,李鹏也不得不承认赵紫阳还是经得起邓小平考验的。”这段记录是什么呢?本文为吴伟在此次论坛上的部分发言摘录。

1995年9月3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6周年的招待会上向出席会议的国家和政党领导人及外国政要举杯致意(图源:AFP/VCG)

第四个问题,李鹏和赵紫阳恩怨的由来

李鹏和赵紫阳,是十三届中央常委的前两名,一个是总理,一个是总书记。他们两个之间,从后来的政局发展看,确实有很明显的所谓阵营分野,赵紫阳被大家归结为改革派,李鹏和姚依林被归结为所谓保守势力,是党内保守势力在高层的前台代表。

胡耀邦下来以后,党内元老中的保守势力陈云李先念王震等人,曾经想借着把胡耀邦搞下来,把邓力群推上总书记的位置。但是很可惜邓小平对于邓力群极其不感冒,而邓小平的反对和邓小平的支持将决定中央总书记人选。胡耀邦下来以后,邓小平坚决推荐赵紫阳代理总书记。因为他认为,在改革开放这个问题上,胡耀邦下来以后,只有赵紫阳能把它推行下去。

赵紫阳担任了代理总书记之后,中央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十二届中央常委在胡耀邦下来以后,只剩四个人。82年十二大中央常委选了六个人,其中叶剑英由于身体原因早就退下去了。胡、赵在前,邓、陈、李三人在后,基本上不做一线工作。而且甚至常委会都开不起来,因为邓和陈之间有比较大的分歧。1987年初胡耀邦被迫辞去了中央总书记职务,虽然暂保留了政治局常委职务,但不再过问日常工作。这样中央常委剩下四个人,成了赵一个人在前台唱戏,三老在后面把关。就是赵紫阳身兼代理总书记和总理,在前台主持中央工作,三个老人家在所谓二线。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在胡下来后的格局就是这样。

1987年,赵紫阳代理总书记之后,前台只有他一个人,这样他的工作就几乎没有人掣肘。而他又是一个改革立场坚定的开明领导人,所以他在1987年上来以后能够很快把反自由化这样一场气势汹汹的运动,在不到半年时间就一下子扭转过来,把党的中心工作重新扭转到改革开放的轨道上。在这期间他改变了邓力群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处分工,改由胡启立主管;撤销了邓力群为主任的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撤销了保守势力的一个重要阵地《红旗杂志》。党内保守势力的老人们认为赵紫阳做到了胡耀邦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当然这里面有邓小平的支持,没有邓小平的支持,赵紫阳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同时也说明赵身边没有别人牵制他。1987这一年赵紫阳可以说基本上是顺风顺水。

但是到了十三大,大家看赵紫阳光光鲜鲜地当上了总书记,但是这里面也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就是五个中央常委里面,十三届中央常委进来两个所谓保守势力代表人物。这两个保守势力代表人物都是中央常委,而且都把握了重大权力,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在这种情况下,十三届中央常委当中,赵紫阳你说他能有所谓压倒性多数吗?当然不会有。所以由此开始,赵的麻烦多了起来。

中央常委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实际上十三届中央常委在人事酝酿的时候是准备七个人。这七个候选人除了后来当选的五个人以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万里,一个是田纪云。1987年7月7号,十三大筹备组(中央五人小组加上胡乔木)在邓小平家,听取中央人事小组汇报,做最后人事方面拍板。姚依林当时是中央人事小组成员之一,这个会议上他提出万里同志和老同志关系不太好,不太注意对老同志的尊重。实际上在此之前赵紫阳已经提醒万里,让他去这些老同志家拜访拜访,拉近一些关系。果然,这次让姚依林抓住了万里的把柄。另外,姚依林又提到田纪云的家属中有人以权谋私。在这个时候十三大马上就要开会了。姚对这两个人提出问题,邓小平只好说那就先把这两个人拿下来,就五个人吧。结果十三届中央常委变成了五个人。如果按照七个人的格局,田纪云和万里进来,那赵紫阳稳控常委多数,也可能后来八九年的事就不是这样一个结局了。很可惜这两个人被人告掉了,就像过去说的八分钱一张邮票,等你查清楚了,时机也过了。所以,在中央常委变成五个的时候,由于中央常委里面有姚依林和李鹏两个保守势力代言人,常委内部就形成了改革势力和保守势力几乎势均力敌的局面。这是当时十三大后中央常委的政治格局。

那么李鹏和赵紫阳两个人之间,无论从个人关系说还是从恩怨上说,或者从其他方面说,他们俩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胡耀邦下来之后,赵紫阳代理了总书记。在此之前赵紫阳和李鹏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矛盾。李鹏这个人本来能力不太强,当时他只是副总理之一,并且兼任国家教委主任。赵紫阳是中央常委、总理,两个人地位差距很大,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交流一下,而且在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时候,你一个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委主任和总理还差着很远,而且也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因为赵紫阳是主管经济。地位差距导致他们之间没有过多的接触,也就不会有什么矛盾。当然,从思想观念上说,他们两个肯定是有不同的,李鹏可能在某些方面看不惯赵紫阳的做派或者是不满赵紫阳的一些决策,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就实际交往上来说,他们过去没有冲突。

那么矛盾由何而起呢?

现在看,冲突产生于十三大之前的人事安排。这个产生不是赵紫阳制造出来的,是邓小平制造出来的。当时十三大的人事安排格局已定,就是赵紫阳担任总书记,那么就要确定一个人当总理,可是选了半天,这个总理人选就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据说,这个我也没有准确材料,只能是据说,邓颖超为李鹏当总理,和陈云、和李先念他们几个人做了大量工作,然后陈云、李先念他们都赞成把李鹏推到总理位置上。而邓小平本身对李鹏的看法并不太好,首先他就认为李鹏没有这个能力,让他管经济工作,怕他搞不好,邓小平不放心。但是选来选去又觉得没有更合适的人,再加上陈云和李先念那里不断推荐,这样邓小平就只好勉为其难了。

但是,邓小平提出,十三大以后,中央财经小组的组长仍然由赵紫阳担任。十二届中央恢复中央财经小组后,组长一直是由赵担任的。到了十三大之前,赵紫阳的总理职务卸任了,当了总书记,邓小平仍然让他担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这就让当了总理的李鹏心里边很不满。李鹏这个人按照我的看法是有些心胸狭窄。本来这件事是邓小平决定的,邓小平信不着他,而李鹏觉得这对我是个侮辱,我是丫鬟拿钥匙,当家不作主,经济方面工作还是赵紫阳主管,他不服气。这样从内心来说李与赵之间开始产生了嫌隙。

赵紫阳这个人,我认为他在处理同事关系上并不是很强势。赵担任总理七年,他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只点名批评过一个部长,其他人他从来没有公开批评过。在处理同事关系上他都是很圆滑的。但是,他也很讲原则,比如财经小组通过的事,国务院就要做。李鹏纵然心里不舒服,但是他也得执行。在十三大之后到物价闯关前期这段时间李鹏还是比较顺溜的,但是到了物价闯关暂缓,赵紫阳主持搞的这个决策发生了失误,李鹏觉得找到机会了,他就几次联手姚依林,要赵紫阳做检查。正当在赵紫阳提出物价闯关暂缓这个建议还没有经过财经小组通过的时候,李鹏果断出手,用国务院系统向全国发布终止物价闯关,然后在1988年8月30号没经中央政治局开会同意,他就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向全国发了六条,都抢在中央决策之前。

这还不算,在当年年底所谓中央政治局常委生活会议上,李和姚直接提出要追究赵紫阳的责任。就在那段时间,薄一波曾经问李鹏,说现在中央物价闯关决策暂缓之后,你有没有听赵紫阳说过这个决策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这些老人家们,特别是邓小平担心你们要追究赵紫阳责任,赵紫阳就把责任推到邓小平身上,把邓小平卖了。但是李鹏也不得不承认,他说没有听到这个说法。这段话是在哪里记载的呢?李鹏经济日记在正式出版前有一个征求意见稿,在这个里边明确记载了薄一波向李鹏问这件事。但是李鹏经济日记正式出版的时候,把这段记录删掉了。但是这个删掉,恰恰证明了,第一,这个事确实是邓小平说的。第二,赵紫阳确实没有向外面泄露说这个决策是邓小平建议的。第三,李鹏也不得不承认赵紫阳还是经得起邓小平考验的。

就在1988年底那个中央常委生活会以后,1989年初的时候,香港媒体出现报道,说北京掀起“倒赵风”。那段时间不但在常委会内部李鹏和姚依林向赵紫阳发难,而且李先念、王震这些人不断到邓小平那去报告赵紫阳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代表人物,早晚得下台,向邓小平建议换人。这个问题我不多讲,大家可以去看赵紫阳的改革历程和《李鹏六四日记》。

物价闯关是赵和李之间冲突的一次爆发。后来在治理整顿过程中,李鹏就更加不听赵和中央财经小组的招呼了。到了“八九六四”,赵紫阳和李鹏、姚依林的分歧更加公开化。当然,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分歧,更是集中反映了赵紫阳(当然背后是邓小平)与党内保守势力在对待改革的态度上的差异和不同。

最后也由于这个因素,当然也包括其他因素在内,最后导致了李鹏对赵紫阳撕破面纱,彻底决裂。赵紫阳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李鹏曾向阎明复说过,如果赵回来不支持4·26社论,他只有下台。当赵4月30号从朝鲜回来,下决心改变4·26社论对学潮的定性时,为了避免“下台”和承担激化矛盾的责任,李鹏就需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没有错,就必然更加坚决站在赵的对立面,以各种手段干扰赵紫阳“软处理”方针的实现。他是想用事实证明赵紫阳你想和平的解决广场的学潮,民主法制轨道上解决问题,利用这个学潮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你的想法是错的,而他坚决镇压的态度才是对的。此后,李鹏等人一次又一次激化矛盾,推动学潮再次演出了一波又一波高潮,以证明学潮确实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最后到5·17推动邓小平做出了镇压的决策。

今天原本还有一些问题想讲,可能我讲的没有掌握好时间,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探讨。今天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关于80年代政治改革史的若干问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1115/1204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