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李可心:《纽约客》反思美国留学生接纳策略

作者:

在上次的文章中,笔者讨论了《纽约客》的报导,点出了第一个议题:美国政府希望藉由留学生带起中国的政治改革,但他们的幻想已然破灭。而在今天的文章中,笔者将聚焦于该篇报导所带出的第二个议题:

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伦理,以及中国缺乏的第四权。

全球媒体现象——自媒体的新闻伦理

《北美留学生日报》这个名字乍听之下,像是个正规、传统的报纸媒体,但事实上《北美留学生日报》,就仅仅是个靠社群媒体传播的自媒体。《纽约客》特稿的作者在采访时,问了《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创始人、CEO兼总编辑林果宇:

“新闻”和“内容”,哪一个名词更能准确地定义留学生日报的贴文( IF IT WAS MORE ACCURATE TO CALL COLLEGE DAILY’S POSTS“JOURNALISM” OR“CONTENT”)

林果宇对此回应:“两者有什么差别?(“What’s the difference?”)”。

《北美留学生日报》的编辑Deng He也在另一个采访中承认,自己是在总编林果宇的要求下,编造出《我给叙利亚的朋友看除夕中国放鞭炮的视频,他哭了…》一文,而这篇文章随后成了《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社和共青团中央的热门转载文章。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对以上的问答感到震惊和愤怒,然而我们每个人,在社群媒体上,都是自媒体,若是你面对《纽约客》作者的问题,你又会如何回答?

《纽约客》的特稿标题中出现了“Post-Truth(后真相)”一词。“后真相”是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选出的年度词汇,其指的就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反应客观事实和具有逻辑性的讯息往往容易被忽视,相反地,煽动感情,富含高度个人情绪的讯息更容易影响舆论。”

换言之,“后真相”指的就是煽动感情的言论、文章更容易被转发。由于如今的社群媒体平台成了最大众化的传播管道,包括个人、自媒体、传统报社以及媒体公司,因此许多媒体业者为了与其它自媒体竞争,也逐渐扩大使用煽动感情的言论来吸引民众目光、提高转发量和点阅率。

新闻伦理强调报导事实真相、提供多方观点,但在这个社群媒体的时代下,越来越难以遵守,很多媒体从业人员怀抱着满腔热血,奔波于新闻的公平正义与社会责任,点阅率却远少于那些腥膻色的报导。媒体的乱象随着网路平台的发展,不断地在世界扩散,但为何《纽约客》的报导要如此针对《北美留学生日报》呢?

原因是,在民主国家中,这些能够激起人转发、按赞的言论是由人民发表的,相反地,在极权国家中,这些言论是经过国家控制、监控的,自媒体这个原本能够让人们表达个人意见的平台,在极权国家中,反成了极权政府带动风向、控制思想的工具。

不同体制下的新闻定义与阅读新闻习惯

在民主国家中,媒体又被称为“第四权”,除了向民众报导近期发生的事件外,更要在国家体制外监督施政、揭露真相给公众。然而,对在极权统治下成长的人民而言,“媒体”已与“国家体系”划上等号、被视为党国的传声筒。由于长期只有单一的新闻来源,极权体制下的人民也很少有“查证、比较新闻”的习惯,对于媒体所传播的资讯有非常高的信任度。

在上篇文章中,有约略提到,中国学生在赴美留学后,大多数仍习惯使用过去在中国接触的新闻媒体跟社群平台,包括微信、微博等等,如果阅读资讯时没有查证、瞭解多方观点的习惯,就算到了言论自由的国家,仍旧会持续接收被国家监控的讯息。

近期,新闻伦理消逝的现象已使社会意识到“学习如何阅读新闻”的重要,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国家,已将“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纳入了义务教育中,积极教育民众在接收资讯时,需反思、多方地查证、确认资讯的正确与真伪。相反的,中共近期却发出通知,记者必须通过包括“习思想”等内容的考试,才能申领新版记者证,使媒体与国家的结合更加紧密,把整个国家推向一言堂。

说到底,纵然对于许多民主国家而言,中共控制媒体言论自由的行为确实难以接受,但中国如何制定内政,他国确实难以插手干预。

不过,中共政府如此强硬的做法已让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树立起更大的隔阂,也使得美国将重新思考对中国的开放态度,包括欢迎中国学生留美的政策。如此干预性的媒体控管也势必让台湾与香港的人民更加抗拒来自中国的统治意志。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1114/136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