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癌症不是一天造成的!身体这7种疾病症状 就是癌症的征兆

癌症已经蝉联37年国人十大死因的榜首,台湾每年有超过4.8万人因为癌症而死亡,每年新增加的癌症人数,更超过10万人。

在得到癌症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都是「怎么会是我」?但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得到癌症之前通常会有一些征兆,而有几种看起来不太致命的疾病,其实就是癌症的警讯之一。

身体这7种疾病症状,就是癌症的征兆

一、大肠息肉

台大医院内科教授李宜家说,「大部分的大肠癌不是『突然』变成癌症,而是从息肉开始变化,所以有息肉就一定要处理,同时做后续的检查。」

息肉分3种

增生性息肉:良性、最常见,根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有一半都有增生性息肉;但几乎不会变成癌症,通常长在直肠、乙状结肠2处。

发炎性息肉:良性,但跟癌症肿瘤很像,血管都很丰富,可能会因为摩擦造成出血,所以会建议切除。

腺瘤:容易变恶性、癌症,整条大肠直肠都可能出现,无论大小都建议切除,并持续追踪。

而有95%以上的大肠癌,都是从腺瘤变成的,但光靠大肠镜,无法判断到底是不是腺瘤,所以看到肠壁上长了息肉,李宜家认为,建议切除,而且一定要问医师切片化验的结果,来决定自己之后要怎么追踪。虽然息肉长得很慢,可能需要5~10年才会变成癌症,但让身体产生癌变的可能,也是一种伤害。

二、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则是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食道癌」因子,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代表自己会得「胃癌」,却不知道胃食道逆流其实首先会影响的是「食道」。

亚东医院肝胆胃肠科医师黄天佑表示,食道在经过胃酸反覆的侵蚀后,有可能演变成早期食道癌的「癌前病变」,也就是俗称的「巴瑞特氏食道」。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BE)

靠近胃贲门的食道黏膜细胞在正常状态下,是平滑、扁平的,但在反覆的刺激下,会一个一个竖起变成「柱状」,而这就称为「巴瑞特氏食道」;多半是因为胃食道逆流而引起,而食道腺癌有50%就是这种食道症候群引起的。

所以如果有胃食道逆流,最好可以尽快做治疗跟检查,不要觉得只要吃胃药就好,反覆的侵蚀对于食道是很大的损害。

三、病毒性肝炎,如B型肝炎、C型肝炎

肝癌是台湾十大癌症中的第二名,而且5年无复发的存活率只有25~35%左右,等于每4个肝癌患者,就有1个会复发而且死亡。

而根据统计,因肝癌死亡的患者中,有50%是B肝感染引起,40%是C肝感染引起,2者加起来就占了9成肝癌的危险因子,而B、C肝不只容易诱发肝癌,也让肝癌的预后变得非常不好。

肝病医疗策进会会长高嘉宏说,虽然B、C肝要变成肝癌,需要20~30年的时间,但B、C肝病毒还是会在肝脏内持续造成发炎,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脏细胞持续被攻击,就容易产生变质,长成癌细胞,「所以要预防肝癌,先确定自己是不是有B或C肝,早点抽血检查、如果有感染要赶紧来治疗。」

四、胆囊大息肉

跟大肠息肉很类似,胆囊的息肉也可能会变成胆囊癌,不过机率非常低,检查出胆囊息肉,大约只有7%的机会变成癌症。

但胆囊癌的早期治愈率跟晚期治愈率差非常多,第一期胆囊癌的5年存活率有85%,但第二期到第四期,分别只有25%、10%、2%,所以如果有胆囊息肉,尤其是只有1个的胆囊息肉,恶性率就比较高,最好还是要定期追踪,如果有异状就建议切除。

五、口腔白斑

口腔癌也是十大癌症之一,而口腔白斑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大约有10%的口腔白斑会变成口腔癌。

通常比较薄、分布比较均匀的口腔白斑,变成口腔癌的机率比较低,而厚、而且分布不均、感觉混杂比较多杂质的白斑,变成口腔癌的机率比较高。但当病灶突然快速变大、出血或形成长久不愈的溃疡时,更容易变成口腔癌。

而有口腔白斑的人,会看到自己的口腔内颊黏膜,或是舌头表面出现白斑,而口腔的底部黏膜、牙龈、腭部等地方,也会看到白白的条纹。建议要赶快到耳鼻喉科或是牙科做检查,避免拖太久而变成口腔癌。

六、慢性胰脏炎

一般慢性胰脏炎,可能是胰脏急性反覆发炎造成,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胰脏没办法制造分解酶,只要一喝酒、一吃油腻的食物就会发炎,或是因为长期喝酒引起;胰脏在长期受到损伤之下,就容易得到胰脏癌

而如果产生慢性胰脏炎,通常会用「高血糖」的症状来表现,或是诊断糖尿病如果平常饮食正常,而血糖突然飙高、变成糖尿病,或是超过50岁才确诊糖尿病,建议都可以多做腹部超音波,或是电脑短层、核磁共振来检查是否有胰脏炎或胰脏癌。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Heho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421/1440007.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