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这个水果是化痰高手 立春前排痰湿垃圾就吃它,还能温肺脾散寒止咳

大家好,我是米医生。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刻进DNA里的课文经典语录,看到的瞬间能唤醒儿时的记忆。

在中医里,名里带“橘”的中药有很多,不过今天,我要介绍的既不是最为人知的橘皮,也不是橘身上七拐八拐的橘络,而是一味被誉为“中华咳宝”的利器——橘红

在正式开始说橘红前,先给大家讲个我之前读到的小故事:

话说在北宋时期,有个官员叫范祖禹,他曾协同司马光一起撰修过《资治通鉴》。后来,他因为官刚直不阿,得罪了人,不幸被贬到了化州。一路上,因为从北到南,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就落下了咳嗽、咯痰、气喘的毛病。

范祖禹有喝茶的习惯,到化州后,自己带着茶叶泡水喝。一天早上梳洗完毕,他习惯把茶泡好喝完,不知为何,感觉人相比之前,似乎舒坦了许多。之后天天泡茶,咳嗽、咯痰、气喘的毛病竟也缓解了不少。

他感到好奇,询问这茶是用何水冲泡?随从回答,这水是从一石龙井里取的。范祖禹便随随从前往龙井查看,发现那口井水水面面飘着一层白色的花瓣,花瓣带着一股清香。井旁立着两棵果树,果子似橙似柚,当地人说,这果子名叫橘红

范祖禹从井中取了水,又摘了些小花,回去继续泡茶品饮,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气喘、咳嗽症竟全好了!后来,为了弄清确实功效,范祖禹便把花和果子推荐给同样咳嗽、气喘、痰多的人,皆得到了症状缓解的反馈。

自此,橘红化痰止咳的名声便在民间传开了,在明末清初,甚至一度传入宫廷,被列为朝廷贡品。

这就是橘红成为贡品的故事。

中医认为橘红性味辛、苦,温,走肺、脾经,能温肺化痰,祛寒止咳。

在《药品化义》里写到:“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

划重点——橘红入肺脾,主一切痰病。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所以肺脾失常会形成什么?痰饮、痰湿。

现在很多人肺里脾里都有痰,为啥?

因为新冠感染过后,寒湿进入了体内,在你身体里从上到下走一通,最先伤的是肺,然后就是脾胃,伤害肺脾等于伤害气血津液,阻碍运行生成痰湿,最后烙下疾病。。。

喉咙稍微有点痒就会咳嗽,一咳就会咯白痰,有时整晚都在咳,咳嗽迟迟不愈,平时还容易气短,尤其是胸背部容易怕冷。。。这些就是寒邪痰饮在肺脾的印记,也是很多阳康患者的现状。

那橘红有啥本事呢?《本经逢原》:“专主肺寒咳嗽多痰。”

橘红性温,入肺经,在临床上,治疗各种肺寒引起的咳嗽、咯痰、气喘的时候,橘红就是首选中的NO.1!

比如《医学心悟》里的“半夏白术天麻汤”,里面就加了橘红理气化痰。

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著名的祛痰剂“二陈汤”,里面的橘红就是臣药,既可理气行滞,又能配合君药半夏增强燥湿化痰之力,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

包括现代中成药“止咳橘红丸”中,不仅药名就带橘红,组成上也是专门把橘红列为和陈皮、半夏同等地位的君药,取的也是橘红燥湿化痰的本领。

我去年就用橘红缓解了一位朋友的咳嗽痰多毛病。那位朋友年纪不大,40来岁,咳嗽这个老毛病每年一入秋就犯,去年感染病毒后加重了,每晚两三点咳嗽加重,咳到后来都有点喘。

发病的时候喉咙痒得很,用他的话来形容,好像有片羽毛在挠,恨不得伸只手进去抓!而且很多痰,一晚上要用大半包餐巾纸,吃很多药都没好。

后来怎么办呢?我就推荐他喝橘红乌梅饮:橘红5g,乌梅20g,放入适量冰糖,每天喝。

喝完差不多一个礼拜,他就给我说感觉好转了,起码晚上不再整夜咳,痰也不再半包半包纸巾那样吐了。

除了止咳化痰,橘红对过敏性鼻炎也是有效的。

我们知道,鼻炎是由于鼻黏膜对冷空气、过敏的气体比较敏感,黏膜受到刺激后发生水肿,堵住了鼻腔。

从中医来说,肺开窍于鼻,肺寒后,鼻就没有肺气去温化它、保护它,所以它就要动员自己的力量来抵抗冷空气和刺激性气体,也就是靠水肿来抵抗。但后果大家都懂,呼吸的时候憋得慌,恨不得拿个支架撑开鼻孔。。。

那我们怎么让鼻子不水肿也能增强抵抗呢?我们就可以用温肺、补肺气的药来治疗鼻炎,橘红就可以。

怎么做?推荐一个橘红熏鼻法,是张忠德教授的简易方:橘红15g,炒苍耳子15g,煮水40分钟,每天熏鼻2~3次,每次10~15分钟,熏2~3天,鼻子通气就会有明显的好转。

最后再偷偷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我们的乌金米里,里面也放了一片橘红,取的就是橘红的温肺、燥湿、化痰的功效。

不管你是煮茶,亦或是干嚼,橘红的清香,橘红的温肺化痰之气,都会照顾到每一粒米上,浸润你的唇齿。

美景天堂看不尽

橘香满载下化州

希望今天的橘红

温暖你陪你度过接下来的倒春寒!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素问轩素问中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01/1861800.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