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这七个习惯让孩子越来越笨(父母必看)

在泰国街头,你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一头大象,有千斤重,却被一根细小的铁绳,拴得服服帖帖。

你是否好奇,为什么它不跑呢?

其实,这是因为在大象小的时候,主人就用铁绳一直训练着它,那时它小,即使拼命挣扎,也无济于事,还会遭受更严厉的鞭笞。

久而久之,它就习惯了被束缚,即便它的力量一天天增强,也不再去尝试挣脱,始终无法突破思想的枷锁。

小象如此,小孩亦然。

在生活中,父母们的一些行为习惯,有时未必科学,却又很坚持,这就像是为孩子“拴”了一根铁绳,在不知不觉间,将孩子戴上思想的枷锁。

很多时候,阻碍孩子成长的,不是能力,而是父母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

以下这7种习惯,父母如果能避免,不仅能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相信也会收获一个越来越聪明的孩子。

过早进行知识传授,忽视孩子自身感受

作家龙应台曾说:“孩子,你慢慢来。”

然而,随着生活条件提高,教育成了父母关注的焦点,他们不希望慢慢来,而是想让孩子能提早教育,赢在起跑线。

湖北有位妈妈,为了能让孩子学更多,给7岁大的女儿,报各种补习班。

女儿7岁就学完小学课程,一开始成绩确实进步很快,可好景不长。

中学后,在本就高强度的学习下,额外的补习,女儿不堪重负,成绩开始明显下滑,从优等生落到中等生。渐渐地,孩子开始厌学、上课走神。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不顾年龄的抢跑,会忽视孩子的自身感受,也会打消孩子的求知欲。

身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儿童阶段,应注重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追求一时的输赢,因为学习也是一场马拉松。

如果过度知识传授,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跑不完全程。

最终,他也会因为失去对知识的探索,而停止学习,变成一个笨头笨脑,又畏首畏尾的孩子。

父母没有学习、阅读的习惯

作家史斯克兰在书中有写:“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诚然,有爱学习、读书的父母,确实是留给孩子的一笔财富。

曾看过一篇关于湖南浏阳“书香之家”的报道:

在浏阳的一个小山村,有一个书香之家。

这家53口人,其中有24名大学本科生、14名硕士,还有5名博士。

而他们家的育儿经,也很简单,就是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手机,有空就多看书。

在家中,即便是半岁小孩,都会翻看儿童读物。

相反,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类父母:搓麻将成瘾,手上摸着“发财”,嘴里催着孩子:“快去做作业,以后考个好大学!”

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

不学习、不读书的父母,会凭着本能去教育孩子,那样会给孩子成长,带来错误的示范。

每个孩子,就像是一颗等待破土而出的种子,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离不开父母自身学习的滋养。

毕竟,只有父母自己先活成一束光,才能去点亮孩子,引领他们勇往直前。

父母熬夜,孩子陪同

于娟在《此生未完成》中写道:“在生死临界点,你就会发现,长期熬夜,都是等于慢性自杀。”

诚然,之前看过搜狐网的一个报道:

一位罹患甲状腺疾病的妈妈,牵着8岁女儿一同就诊,小女孩被确诊为性早熟患者。

妈妈是一名私立学校英语老师,课业负担重,经常要熬夜批改作业,孩子常年陪在妈妈身边,也经常晚上11点以后才睡。

因长期熬夜,导致孩子内分泌失衡,刺激到荷尔蒙分泌,产生早熟现象。

不可否认,有时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熬夜也实属无奈,可当它往孩子的生活渗入时,为人父母就要警惕了。

因为在这个讲究脑力比拼的时代,身体和精力,都是不可替代的资本,尤其是处于发育期的孩子。

只有帮助孩子,养成有一个规律的生活,每天睡眠充足,大脑的毒素及时清除,身体得到恢复,才能有更长远的未来。

父母少点熬夜,陪孩子养成早睡的好习惯,不仅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对自己也有好处。

对孩子武力或语言暴力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是不懂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尤其是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深以为然,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很火的泰国视频。

在一家超市,儿子沉迷游戏,父亲怒不可遏,怒吼:“有种你就别活了!”

说完这句话,将手枪重重拍在桌子上,本想吓唬他,正转身离开。

儿子拿起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扣下扳机。

很多父母,经常会在无意间,对孩子进行“武力或语言暴力”,而且并不觉得是在伤害孩子,可能还觉得是为孩子好。

殊不知,这种所谓的好,会给孩子身体和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教育家颜元曾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应多夸奖和包容,而不是打击和责骂,父母的肯定和鼓励,是孩子前行最大的动力。

只准学习,不准玩耍

马云在浙商会上曾说:“文化是玩出来的,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

深以为然,曾看过一个浙江女孩曾佳旎的故事:

她出生在宁波一个普通家庭,在就读设计学院时,获得9项国际设计大奖,其中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红点设计奖,因此,不是学霸的她,却被哈佛、麻省理工等知名学府抢着要。

你知道吗?这个像开挂一样的女孩,从小成绩却平平无奇。

在采访中,她表示:“我现在想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爸爸妈妈从不逼我学习。”

在她小的时候,父母并不强制她去学习,并且每周必带她去西湖玩,陪她捉昆虫、钓小鱼。

不忙的时候,父母还经常带她去周边的城市玩,让她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很多父母不解,甚至有点担心,因为如果我的孩子在玩,别的孩子都在学,差距不就这样拉开了吗?

其实,对孩子来说,玩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其让孩子乖乖地待在家里读书,不如陪孩子在玩乐中探索世界。

父母没必要“谈玩色变”,会玩的孩子其实更加聪明。

压制孩子的眼泪

心理咨询师秦楠表示:“不许孩子哭泣,对孩子其实是一种隐形伤害。”

深以为然,记得有部《男孩不哭》的影片:

男孩从出生开始,妈妈就一直教育他:“不许哭,男孩有泪不轻弹。”

即便孩子受了委屈,躲着哭泣时,也会被妈妈严肃地质问:“你为什么要哭?请做个大男孩好吗?”

久而久之,他学会了隐藏眼泪,习惯了掩饰一切的负面情绪。

可最后,他性格被严重扭曲,因为长时间的内心压抑,让他一触即发,情绪失控,人也变得沉闷又阴郁。

可见,如果孩子在不许哭的环境下长大,越是去压抑他的表达,长大后愈发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久而久之,压制孩子的眼泪,就会造成他性格上的缺憾。

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安慰和拥抱孩子,不仅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能教会孩子,做一个懂得“共情”的好孩子。

大量的负面暗示

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确实,尤其在与孩子的沟通时,一定要避免负面的暗示,它相当于一个“坏标签”,会影响孩子一生。

记得《心理访谈》曾报道一个真实故事:

33岁的女生范金成,毕业十年后,一直在家中啃老。

问她为什么不出去工作时,女孩绝望地答:“他们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

原来,从小到大,她在父母那里很难得到支持和鼓励。

好不容易做一顿饭,母亲说:“真难吃。”

女儿想创业,父亲说:“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在父母的长期打击下,她变得怯懦、自卑、社恐。

毕业后换了几份工作,都没法胜任而辞职。

父母的长期负面暗示,确实对她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孩子在心理上,“认可”了父母的负面暗示,会将自己的不足扩大化,就会不断往负面形象上靠拢。

所以,对父母来说,与其主观地批评教育,不如多点正面鼓励,相信你会收获一个越来越聪明的孩子。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其实,人生也是无数习惯的总和。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一切言行举止最早的老师。

教育,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只有从小培养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终生受益。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富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01/197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