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那几年的经历——我看见的“文革”后半截

作者:

许多文章和电影表现了“文革”十年,但多半写的都是“文革”初期的场景,抄家呀、打人呀、游街呀……很少写到后几年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来说说后半截。

1973年,已经是“文革”第七年了。我们那个干校的“学员”,已经陆续被指名调回北京。凡是到这时还留在干校住“早稻田大学”的,都不免心里窝囊,嘴上牢骚,不知几时才回得去。大家人同此心,“文革”初期那种你斗我、我斗你的“革命情绪”,早已烟消云散;“军管”也已管不住我们这些军心已散的兵。人们在闲谈时、歇工时,不由得从心里冒出怀疑:究竟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为什么要把一个出版社解散?是为了编辑不会种地,都来学种地吗?不能多说,三言两语,总要说几句。

1973年春天,我被调回北京。临走之前,那些还走不了的“学员”送我,自然有的跟我叹叹苦经,希望我不要忘掉一同在这里“流放”了几年的干校“同学”。我们在这里平时也看看报纸,也知道文艺界已经全归寂灭,再无文艺可谈,只希望回去看看家人孩子,度过余生而已。至于人和人的关系,在干校这最后两年,倒还有所缓和。

我可没想到,刚回机关报到,就又看到了几年前的那种“战斗气氛”。回去以后第一次党委会,我蒙恩准出席。抬眼一看,只有文井、李季和我算是原文艺界的,有一个水暖工人和一个大学新出来的工农兵学员,算是群众代表,此外满堂都是身穿军服的军代表,完全是我们刚到干校时迎接我们这些“走资派”的那副阵势。

第二天,一位现任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的军代表就来访问我,问我的历史,是不是军人出身。我实在不是军人,但在我初到晋西北那时候,也实在没有把老百姓、干部(群众运动工作者)和军人区分的那么清楚。我是晋西北青联的干部,又穿军服,也背过枪,跟三五八旅民运部行军,也算民运部的人,所以我无法回答他的问题,只好“唔,有的”含糊答应。对方一听,立即发表高论,说:“还是要军人出身,这才能路子正啊!”一面说,一面立即把我杯里的开水倒在地板上,又不停地添水,弄得我满屋水,想是在表示敬意。可是我心里立刻明白了,他很快就会知道我并非真正的军人出身,而在他眼里,仍一如过去林彪所说:“人分三等,军、干、群。”有如印度的婆罗门、首陀罗阶级,其等级差别与生俱来一样。——其实,他在参军前是一个县里供销社的售货员。

很快,我就知道了,从干校调回的老编辑,没有一个当上组长,没有一个恢复原职。担任组长以上职务的,不是军代表,就是由军代表从外单位干校调来的人。这些军代表,为首的是一位师政委,当兵出身;两位担任部室主任的,是连长或连指导员;其他是排长。其文化水平,有一个是高中,其他都是初中。至于到外单位调人,主要看一项:出身是否工农;再有,在干校是否是左派。从外单位调来的人也曾告诉我们,刚进文学出版社,就由军代表告知,这里是黑窝,要小心、小心。我们的兄弟出版社还有好几个,也都有穿军服的政治领导人,但是业务主任由军代表担任,而且如此济济一堂,那是只有我们出版社才有的。至于放在党委会里这两个“旧文艺界”的人哩,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弄回来专供做靶子用的,后文再表。

我碰上的头一件事,是党委会讨论从干校往回调人的事。各位军代表和外来“左派”,根本不认识我们的干校老编辑,都像“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似的:“要这个吧。”“那个历史还简单,要那个吧。”我坐在那里,心想提两个从政策上来说最有理由的,也许能通过。两个都是老编辑,非党员,历史都清白,从来没有划过任何分子,政治上一个是民盟北京市的宣传委员,一个是从抗战开始便归国参加抗战的老华侨。现在“中央文革”虽然批资反修,摆的样子却很讲统战,有好些外籍华人回国,就很受欢迎,我想,难道现在还不该放他们俩早点从“早稻田大学”里回来?就是作为政策上照顾照顾,也是应当的吧。于是我这样说了。

但是我的提议却受到在座军代表和“左派”的一致反对。他们说:“凭什么照顾?要照顾,得按中央的杠杠,中央一级的。他们是民主党派和华侨组织的中央委员吗?”“政治上靠不靠得住,没有保证。”于是我碰了一鼻子灰,这才知道我在这里无权提任何意见,也知道了自己还不懂这里的“杠杠”是只指“中央一级”的。但是,我还没懂得在这里发言就有危险。

开始工作了,送来许多根本不能看的稿子,词句都不通。我说了一句:“这没法出书。”那位在我屋里拨过水的军代表便大发议论,教训我:“出书有什么要紧?我们的目的,是育人!把这些学习写作的工农培养成人,不能只看出书这样小的目标!”我想,出版社的目的,不是出书,而是花钱费力来“培养”思想文辞都无可取的投稿人,我们是跟那个人有什么特别关系吗?他不再讲下去,我也不能再问了。

紧接着,又叫人出去“取经”,我到大寨、小靳庄都去取过经。第一批被派到上海,取回来的经是“不要提篮买菜,而要自己种菜”。即不要经常出去组作家的稿件,也不要外边的投稿,更不要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冲动,只要编辑拿着“上级”发下的“菜籽”来捏咕成菜就行。那时上海有一本《虹南作战史》,是一本小说体的报告文学,据说就是这样“种”出来的,称为“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也便照方抓药,派人出去,到各处指定“坑”来栽萝卜。

说老实话,我们对于这些实在说不上是“文艺主张”的主张,当时确实未敢发表任何议论。如果真要议论,哪里是三天两天说得清的?我们只是低头照办,把自己关于文艺的一切基本知识一概扔进东洋大海而已。可谁也想不到,就在这种完全缄口不语的局面下,竟然还是闹出了一场“反黑线回潮”。

“反黑线回潮”,顾名思义,就是反对我们这些“文艺黑线”旧人的复辟行为。但当时,并没有任何人对于八个样板戏、“三突出”公然提过任何不满,更无处可发表,要“反黑线回潮”,从哪儿说起?

从与文艺“黑线”、“红线”都毫无关系的闲话说起。原来,有一批曲艺演员,应江青、于会泳之召,来北京会演。曲协老主席陶钝去看望他们。这些老演员不忘旧谊,在宾馆房间里给陶钝唱了几段。这件小事被江青知道了,竟变成一场大风波,说陶钝在宾馆里听演出是抢在“中央领导”的前面审查节目,这就是篡夺领导权,就是“旧文艺黑线回潮”,得在整个文艺界全面开展“反黑线回潮”的运动!

于是到处反起来,我们这个出版社自不能幸免。我社有一个曲艺编辑贾德臣,因为曾送稿给陶钝看,这回人事处长秉承上意,把他打成了“篡夺领导权”的阴谋者,关在机关里不许回家。我们这几个文艺界的旧人,自然又成了靶子。李季和严文井的罪状,因为与文艺毫无关系,所以我实在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李季是为了他在下火车来社报到前,向外人说明身份时顺口说了一句:“我是个作家。”大概还说了那军代表并不懂文艺,于是这就成了他妄图压倒军代表的“重大罪行”。严文井是什么罪,似亦相似。至于我自己的罪行,倒记得清楚:

第一罪行是阴谋“挤沙子”,想把军代表挤出去,以便恢复“黑线”统治。事实是曾有一位姓何的军代表,就是那个高中程度的,对自己有一点自知之明,曾觉得在此工作不甚合适,而且家属也不能来京,他自己提出过回部队。当时小组开了欢送会。我在会上发言,表示走得很可惜,要走我们欢送。后来其他各位军代表提出不让他走,也就没有走。这时,前一阵这几句未成为事实的话,竟突然引起了各位军代表的群起而攻,开会批斗,他们说:韦君宜为什么不竭力挽留何某?这就是要挤走沙子,仇视沙子。上次为什么要调那两个非党干部(一个华侨,一个民盟)?就是因为他们俩才是她的心尖子。他们还大声责问:“你和他们俩什么关系?”(其实我和他们二人连闲谈都很少,老编辑谁不知道?)

然后,我们的人事处长(新由外单位调来的转业军人)又揭发我的老底,说有一次我曾跑到人事处来要人事档案看,还说:“人事处的事,你有什么权力来管?这分明是阴谋,要在档案里找革命左派的茬子,好去挤沙子嘛!”——这话一说,在座的穿军装干部哄然响应,齐声说:“就是排挤我们!是典型的黑线回潮嘛!”这就又抓住了我一条“回潮”罪证。可怜我哪里晓得,我这个所谓“党委委员”,根本无权去了解自己所管部门的干部档案!(我在干校当指导员时,还把全连队学员的档案通读了一遍哩!)这与文艺一点关系没有的事,却也成了“文艺黑线回潮”,这是第二件罪行。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思痛录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26/183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