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戴复古的炎热诗,既写酷暑,又是悯农

夏日天气炎热,头上有烈日暴晒,地面热气蒸腾,水面温度烫手,特别是没有风的时候,更是又热又闷如同蒸锅。古代诗人把这种情形记录了下来,他们为此写下了众多的诗歌。

戴复古是宋朝诗人,他的老家是浙江台州,一到夏天也是酷热难当。他写了一组五言古体诗,叫《大热五首》,反映当时酷热的情形。其中第一首更为突出,既是写炎热,也是写悯农。

《大热五首》(其一)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天气炎热到什么程度,没法用语言形容,只好来比喻。诗的第一句就说“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天地就像砖瓦窑或瓷器窑一样,整个六月就在燃烧着炭火。一个“烹”字,让人望而生畏。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也就像在砖窑之中。太阳照耀,如同是在给砖窑添火加热。后来施耐庵《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也是把炎热比喻成火。

诗的第二句来了一个急转弯,“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这个大窑中陶冶熔炼,人们又何必要怨恨天气的炎热呢?意思是这是自然规律,想逃避也逃避不了,就接受“陶镕”吧。

庄子早就说过,“天地为大炉”,汉朝贾谊《鵩鸟赋》中也有“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土;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的说法。人们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无法自主选择,就只有顺应自然,甘当炉中物。

第三句“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就是举例,你看那些稻谷和各种植物还偏偏要避开严寒,故意选择在夏天的大热里生长发育。只有经过了高温“陶镕”,才能结出秋天沉甸甸的果实来。

我们人类也和万事万物一样,并没有害怕炎热。白居易在《观刈麦》诗中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人们不但一心干活不知热,而且还盼望着白昼时间更长。

诗的第四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写炎热,也是为了后文的升华作铺垫。“汤”是开水,与“农夫心里如汤煮”一样的用法,“泼”是指瓢盆泼水般大汗淋漓。

田间水温如此之高,人们汗水流淌如此之多,可见天气已经炎热到极致。诗中“田水”和“背汗”,是间接写人,就像李绅《锄禾》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由写热逐渐过渡到农耕的辛苦。

第五句以“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的疑问句结束全诗,肯定了底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和痛苦。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升华诗歌主题,表达出悯农之意。

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农夫们正在烈日下“夏耘”,诗人还在室内“安坐”,不但晒不到太阳,不愁吃喝用度,还在享受清闲快乐。诗人通过自我解剖,不但表达了悯农之意,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是一种反思。

杜甫的《夏日叹》里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李白在《丁督护歌》里也说过,“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吴牛怕热形成了条件反射,见到月亮误以为是太阳,吓得直喘气。

看来像戴复古一样,古来优秀的诗人写炎热,其手法虽然多样,但最后大多都能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悯农,体恤底层人们的艰难。如果没有他们烈日底下的劳作,人们又何以生存。

以上欣赏的戴复古的炎热诗,既是写酷暑,又是写悯农,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古人生产工具不发达,为了生存,越是炎热还越是要下地干活。那时候降温也就是一个草帽或一把扇子。现在我们用上了空调电扇,古今对比,真是天壤之别。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读书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05/1923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