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情绪不好,所有养生都是徒劳的

作者:

你大概也听过这样的话: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确实,这句话很有道理。

在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能想到“不要被情绪控制”这一层面,往往就能让自己冷静许多。

但随着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我发现很多人对“控制情绪”有着简单粗暴的理解:

很多人都以为,“控制情绪”就是“压抑情绪”,他们为了避免正面的冲突,常常会把情绪压在心里,让自己“喜怒无形于色”。

其实,喜欢压抑情绪的人和经常发脾气的人一样,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有很多无奈,常常会感觉自己活在不幸福之中。

事实就是,“压抑情绪”并不是应对情绪问题的最好方法,它和“放纵情绪”一样,也是应对情绪的极端模式。

今天兹心就想和你聊一聊,我们要如何应对情绪,如何做既能让自己舒服,又不会伤害到身边人。

很多人因为害怕冲突而压抑情绪,所以在有了负面情绪之后,都会选择憋在心里。

但憋住的情绪去哪了呢?

《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

那些未能及时处理的情绪会留在身体里,甚至形成伤痛。

无独有偶,在《生命的重建》这本书中,作者甚至列出了与身体问题所对应的情绪问题。

所以,为了维持良好的关系而压抑情绪,却导致自己的身体出现问题,实在可惜。

更糟糕的是,“压抑情绪”并不能达到“维持良好关系”的目的。

因为压抑会累积起来,在心里产生满满的委屈,这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这段关系中的牺牲者,这同样会给关系造成破坏,而且是长期、慢性的破坏。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面对情绪,首先选择了沉默不表达,可是等情绪积压起来,终于到了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就会瞬间爆发。

就像戏水乐园里终于蓄满了水的大水桶,只要再加一滴水,它就会在瞬间倾盆而下。

之前的所有委屈和无奈,统统在这一刻倾泻而出,这时候整个人都被情绪淹没、处在失控之中。

这时候我们应对情绪的模式,就由“压抑”变成了“发泄”。

当情绪这样连本带利的集中爆发时,对关系造成的伤害,往往更加致命。

情绪是人类的本能,从出生起,我们就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但通常我们都喜欢正面的情绪,而排斥负面情绪。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情绪,都来源于我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当需求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正面的情绪,当需求未被满足时,我们就会有负面情绪。

当负面情绪产生时,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就相当于感受到了外界的危险讯号。

《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中讲到:

当我们感受到外界危险时,“理性脑”的判断要比“情绪脑”更耗费时间。

这就意味着,在我们还没办法从高处看到全局时,我们的“感性脑”就抢占了先机。

“感性脑”的反应速度虽然快,但是“感性脑”的决断特别容易出错,它会让我们做出不恰当的行为。而这个不恰当的行为,就是很多人应对情绪的方式:放纵或压抑。

其实负面情绪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尽可能的用“理性脑”去应对情绪。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是:“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这说的就是我们要学会用“理性脑”来应对情绪问题。

好消息是,“理性脑”可以不断成长,成长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就是不断的使用它。

听过这样一个比喻:

我们的“理性脑”和“情绪脑”就像是驾驭马车的车夫和马儿。

马车夫并不是天生就会驾驭这匹马,所以人在幼年时理性脑的决断总是会占据上风。

但随着马车夫不断的掌握经验,渐渐的就能驾驭好这匹马,让马儿带他抵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幺小孩子总是把情绪写在脸上,而成年人则不然。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去“使用”他的“理性脑”,那么即便长大了,在应对情绪问题上,他仍旧会像个孩子。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内在小孩”,很多人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其实“内在小孩”指的就是过去那些“未被处理的情绪”。

这些“情绪”可以一直“储存”在身体里,即便成年,也会在某个时刻跳出来继续伤害你。

比如一个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忽略的女孩子,可能父母工作很忙,实在没办法照顾她,但孩子内心却以为是自己不够可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如果这个孩子长大后结婚成家,当她的另一半也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伴时,她很可能会再次感受到“被抛弃”。

但她的伴侣其实是冤枉的,他不明白妻子为什么会对自己冷漠不语,殊不知,妻子已经压抑到不行,这时候她便再次退回到童年,成了那个受伤的小孩。

情绪就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应该注意它。

我们可以去看看,在情绪的背后,是哪部分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当我们能够认清情绪产生的原因,梳理情绪的来龙去脉,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准备好从更高的层面来应对情绪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做情绪的主人”,甚至有些人还特意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但是在情绪突然出现时,我们还会猝不及防。

其实并不是“非暴力沟通不好”,相反“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非常好的应对冲突的办法。

但是有很多人学了却不会用,原因就是这些人太操之过急,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

在合理应对情绪问题这件事上,一开始,谁都会感到不自在。

就像我们刚拿到驾照开车上路的那天一样,对一切都感到陌生,但成为老司机之后,我们就能驾轻就熟了。

兹心在这里为你提供3个重点,帮你更好的理顺应对情绪问题的步骤:

01.学会积极暂停,问问自己“我怎么了?”

有一个理论叫ABC诱因模型。

A代表事件,B代表你对该事件的思考和判断,C代表你的感受和行为。

往往我们都以为是事件A导致了C的产生,然而实际上却是B导致了C,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有一个很深刻的小故事是这样: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

张三瞬间被激怒,也摇下车窗大骂。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其实对方是想提醒他注意前方的障碍,却被张三解读成了对自己的侮辱。

这就是张三的B出了问题,他对事件A进行了错误的解读,才导致了最后的结果C。

我们的思考不一定是真实的,就像故事里感觉自己被侮辱的张三。

所以在处理情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好好的看一看,自己的想法到底对不对。

所以这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停下来,问问自己:“等等,我怎么了,我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02.情绪永远没有错,要完全的接纳自己

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可能有偏颇,那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习惯性的开始自责:“我怎么能生气呢?我真不应该生气!”。

这就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情境里,但是我们不该否定自己的情绪。

只要是真实的情绪,就没有对错之分。

回到前面讲的小女孩长大后依然觉得不被关注的故事里,她的想法是没有人爱自己,这个想法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她的情绪却是真实的。

我们要把“想法”和“情绪”区别对待:在觉察自己的“想法”时,不能连带着否定自己的“情绪”。

如果有人愿意倾听,认同我们的悲伤,我们就不会感觉那么郁闷和困惑,也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但更多时候,我们遇不到能接纳我们情绪的那个人,这时候就非常需要自我接纳。

我们越是能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就越能让情绪尽快的好起来。

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小女孩莱利头脑里的五种情绪,其中代表欢乐的“乐乐”总是想掌控全局,时刻提防着代表忧伤的“忧忧”。

然而,试想一个人的一生只有“快乐”一种情绪,那将会少了多少情感的体验。

只有“快乐”的人生是苍白的、无趣的、不真实的。

在影片末尾,当“忧忧”终于能够好好的发挥自己“忧伤”的特长时,“乐乐”也终于懂得了其他情绪存在的意义。

这时候的“忧忧”也体会到了幸福,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噙满泪水的幸福记忆。

所以,我们要看见自己的负面情绪,那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有接纳,我们的感觉才能真正好起来。

03.使用非暴力沟通

当我们的感觉好起来,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行动。这个时候,我们也就准备好了对他人运用“非暴力沟通”。

简单地说,非暴力沟通的步骤就是: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希望。

首先是“描述事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你所说出的话要达到“机器人都能听懂”的地步。

比如领导对下属说“小张,你最近经常迟到啊。”

这就不是“机器人都能听懂”,因为“经常”这个词很模糊。

如果换成“小张啊,你这周有3天是上午10点之后才来的。”就可以了。

去掉那些模糊不清的词语,只把事实说出来,这样对方才不会感觉受到攻击。

然后是“表达感受”,就是对自己真实的情绪的表达。

还用领导和下属的例子,领导可以说“我担心你这样会影响其他同事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我们公司的效益。”

接下来“提出希望”,领导可以这样对下属说“我希望你从明天起都能按时上班。”

这样的沟通方式,就是用“理性脑”来应对问题的方式。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案例,但是生活中所有的沟通,其实都可以归纳为这3个步骤。

“非暴力沟通”是一门让你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的艺术,你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表达内心的任何情绪,同时也不会伤害到身边人。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的产生,都是带着善意而来的。

如果我们都能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十点读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209/198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