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先生今年32岁,大四那年通过校招进入现在的这家科技公司,从事技术岗已经好几年了。
工作需要有时候在电脑跟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不过好在工资高、福利待遇不错,因此干得还算顺心。
一个月前,尹先生发现自己的小腿有点酸胀,起初以为是坐久了发麻导致的,就没放在心上。
可过了一个多礼拜都不见好转,反而更严重了,到了医院检查结果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的。
医生问诊后认为与尹先生久坐不动的工作习惯有关,正是因为经常需要久坐导致血流变慢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一、后知后觉被“栓”上,99%的血栓可能毫无征兆!
血栓是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有形成分在循环中形成异常的血凝块,或在血管壁、心脏等上产生血液沉积物。
引发血栓的诱因有血管硬化、血流速度缓慢、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增多、血液粘稠度高、凝血活性等。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教授陶宁博士指出:血栓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时间段,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很多患者进行常规体检,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指标都显示正常,似乎心脑血管没问题却出现了血栓。
血栓性疾病有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之分。
像常见的脑梗、心梗就是动脉血栓引发的,脑梗、心梗现如今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疾病。
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等是静脉血栓的主要诱因。出现静脉血栓后,患者会有静脉发红、发硬、痉挛性疼痛、肿胀等症状出现,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有皮肤红斑、溃烂、周身发热等症状,甚至会面临截肢、肺栓塞、危及生命等后果。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范常锋指出:血栓发作前患者可能会有口眼歪斜、流口水、一侧肢体无力、说话不利索、视物模糊、突然头晕、犯困、头痛、吞咽困难等信号,一旦出现一定要提高警惕。
二、手脚出现4种异常表现,或提示你血管堵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学民等多位医生提醒:血管发生堵塞后,人体可能会出现一些求救信号,如果手脚出现下面四种异常表现,要警惕血管发生堵塞。
1、下肢活动性疼痛
走路没走几步就腿疼,甚至出现了间歇性跛行症状,要警惕下肢动脉阻塞,需尽快就诊排查,以免动脉完全阻塞导致肢体坏死面临截肢风险。
2、肢体疼痛伴肿胀
好端端的一侧肢体出现肿胀,并伴有压痛感,要警惕肢体静脉阻塞,最好不要随便挤压、按摩,以免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
3、手脚发麻和肿胀
手脚总是发麻、肿胀,要警惕血栓进入动脉引发肌肉缺血所致,突然出现的手脚发麻,需警惕脑血管病变,最好不要拖延,及时治疗。
4、腿或手臂发红有热感
血管发生堵塞后,肢体到心脏的血流量变少,静脉压力增加,体液渗透到其他组织中,就会引发发红、发热等症状,导致颜色发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登峰提醒:生活中可以通过摸脚背来判断血管有没有堵。因为脚背上有很多血管,上面有足背动脉,如果足背动脉摸不到或跳动信号弱,就要警惕下肢动脉堵塞。
三、生活中想要预防血栓,7件小事要做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于丽平提醒: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粘稠、血栓脱落的风险变大,平常为了预防血栓,一定要做好下面这几件小事!
合理饮食:饮食上要保证合理均衡,尽量多吃高纤维食物,多喝水,保证低盐、低脂肪、低糖分饮食,并保证食物多样化。
稳住血压:高血压人群很容易被血栓盯上,因此平常一定要稳住血压,保护好血管健康。
保护静脉:经常需要静脉输液的人群,要避免反复在同一个部位穿刺,要保护好血管。
适当运动:平常要避免久坐不动,每天坚持适当运动,长期卧床的人要多活动下肢。
缓解压力:经常熬夜、加班、压力大,也可能会诱发心梗,建议平常要自己学会纾解压力。
预防用药:平常血液高凝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预防应用抗凝药物。
健康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且尽早戒烟戒酒。
要注意的是,突然转脖子、久坐猛起身这两个动作,可能会使血栓在瞬间脱落,平常尽量要少做这两个动作。
据统计99%的血栓都是没有征兆的,血栓来临后,可能会被肺栓塞、心梗、脑梗等疾病盯上,要引起重视。
想要预防血栓,要做好一些生活中的所谓小事,保护好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