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气功与中医的关系

      气功与中医,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而诞生的医疗与保健文化,是完全不同与西方任何文化体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二者交相辉映,联系密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现做简略介绍:

  一、中医古籍中保留着丰富的气功资料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关于气功基本理论、练功原则,练功要领、练功方法和临床运用等多方面的记载。

  南北朝陶宏景著《养性延命录》,集六朝以前气功资料之大成,为我幸存第一部气功导引专集。隋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收载气功导引法二百多种,并“录于各病源之后,以代药品。”金元四大家中,刘完素在《摄生论》里,专门讨论摄生的方法;张子和《儒门事亲》,提出以“存想”吹气功法治疗外伤;李东垣《兰室秘藏》,主张“安心静坐,以生发周身之元气”;朱丹溪《格致余论》,强调“顺四时,调息、神、态,而为治病之本。”明代医籍中,气功资料尤丰。如冷谦的《修龄要时》,本《内经》摄生理论,提出了“四旨调摄”、“起居调摄”、“长生一十六字诀”等功法;聂尚恒的《医学汇涵》,设气功导引专章,着重防病治病,颇切临床实用;高濂的《遵生八笺》,气功内容丰富;万全的《养生四要》,练功方法简明。清代汪讱庵著《勿药元诠》,对气功“积气生精”、“积神生气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功理功法作了清楚的说明,并具体描述了“小周天”的运气过程。

  二、历代中医名家,不少人兼通气功

  东汉名医华陀,主张人体应当适当运动,并创立五禽功法,身体力行,结果“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晋代名医葛洪,“尤好神仙导养之法”,“河洛图纬,一视便止。”他在《抱朴子•内篇》里,明确提出了气功的精要和作用。练功“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练功有得,长于“存想”。功法是:“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此指头发、笔者注)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卷曲,亦令床坐有生拉拉然,则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别得三通五通,则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发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宋代医家陈直,根据《内经》理论,通过亲身实践,指出:“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捋护之方,须在间日安不忘危。 ”“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并对身心关系作了辨证的说明:“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自心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明代医家李时珍,深明“内视”之妙,指出,“紫阳《八脉》所载经脉,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清代医家徐灵胎,对于元气与丹田,更有独到心得。

  以上所举,可见古代医家重视气功之一斑。

  三、气功与中医理论相通

  在理论上,气功与中医的联系更为密切。传统气功功理,有不少是中医理论的分支和发展。例如丹田学说,是气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历代气功家,为丹田作了不少神秘美妙的命名,如“龙宫”“北海”“亥冥”“元华”“神炉”“内鼎”“月中桂”“泥丸宫”等等,足见其对丹田的重视。然而,揭开丹田神秘的外衣,用中医理论来观察,则丹田不过是人体一组重要穴位的总称而已。例如“龙宫”即“气海”,“泥丸宫”即“百会”。因此,丹田学说,实际上是中医俞穴学说的分支和发展。

      历代论丹田者,亦以医家之说最为简明实用。如明代医家龚居中云:“夫修身之士,不识丹田所在,咸指脐下一寸三分为言。此为气禀之源,犹若果实受气于蒂。坎离上下,以此为中宫;气脉升降,以此为根地。根地痞塞,则水火不能升降,心火炎烁,肾水枯竭,百病由此而生。上成头晕眼花,下至腰疼疝凝痔结,甚或真阴不固,多致夭折,良可悲也。人诚能以却病延年之法,敬而行之,或行或坐,或立或卧,念念不忘。旬日之间,血气循视而不乱,精神内固而不摇,衰者起,萎者愈,疲癃转康健之躯,枯搞回温润之色,顿觉增精补髓,百病减除,功简而效速,诚为保身之至道,却病之秘诀也。”把腹部丹田的位置、生理作用,病理变化和丹田功的练功要领、方法、效应、作用,都论述得清清楚楚的。

  又如精、气、神学说,也是气功重要理论之一。然其论述,也不出中医理论的范畴。与《太平经》“气生精,精归化”,“积精全神”相似。而精、气、神的练功要领,亦以医家之说最能抓住本质。如清代医家汪讱庵云:“积神生气,积气生精,此自有而之无也”,把“积”与“练”,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作了辨证的说明。

  再如周天学说,是气功借“周天”这一古天文术语,来说明内气在人体运行情况的学说。其中,内气循任、督二脉循行者为小周天,循更多的经脉循行为大周天。如《南华经本义》云:“绿督为经,所以为取气之方也。人身背有督脉,自尾闾而通气于上之丸泥;前有任脉,自泥丸而通气于心窍之绛宫。然气必至于脐下丹田,转于尾闾而升于顶上,故曰缘督以为径,此养生练气之要诀也。”可见周天学说,实际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体察和运用。

  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三因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气功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问题,近年论著已多,不再赘述。

  四、自古以来,气功就被中医作为诊疗方法使用

  在《灵枢•师传篇》中,就明确指出气功导引是中医的诊疗方法之一。“帝曰:我有导引、行气、跷摩、灸熨、饮药之一者,可独守也,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在《素问•宝命全形论》里,则提出了一个医生应备的五项条件:“一曰知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之伪真,四曰知砭石之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把与气功有关的治神与养身排在五条之前列。后世医籍和医疗机构中,也多有气功疗法专论和气功科目。

  总之,从医学角度来说,气功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医有条件、有必要、有责任开展气功研究。正如钱学森同志所说:“气功与中医理论相通,所以气功又是研究中医理论的钥匙。要研究中医理论,实现中医现代化,就必须同时科学地研究气功。”

责任编辑: 紫薇  来源:气功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302/12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