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医说虚则补之,但中医又说虚不受补,是不是矛盾,到底是补还是不补?

哪里矛盾了,虚是要补啊,但是虚不受补是另一回事了,,虚的厉害了的时候,人自身都虚的厉害,补的话会受不了。在红楼梦里不是有,这个贾宝玉有一次大病之后,给喝的都是米汤,那样的家庭什么补品没有,但是刚缓过来也没有一下就用大补的东西啊!为啥呢,你吃进去的东西,需要花费身体本身的能量来消化运化转化成身体自身的,,当你自身虚弱的时候,应该先用容易消化的米粥来慢慢养起来,身体自身能力提高了,再用补东西,才可以承受!

虚则补之,这个完全没有错啊。

不过,这个虚不受补的说法,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因为这里潜藏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用药不恰当的问题,根本是治疗不当。却找理由说患者是因为虚不受补导致的。

说白了,就是补错了。

本来不是虚证的,用了补药。本来应该清补的,用了大补的药物。本来应该是虚实夹杂的,结果判断错误,单纯用了补药。

那么当然就会出现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新的问题这种情况。

其实,虚不受补这个说法,根本就是给某些庸医的一个挡箭牌而已。

中医讲虚则补之,但在脾虚的情况下,才会容易虚不受补,不会矛盾的;中医讲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临证察机、使药要和;没有脾虚情况下可直接虚则补之,但若脾虚,必须先调理脾虚,再补之,不然会虚不受补!

脾虚,一补就上火的中医病因及调理方法:

1、为什么补不进去呢?

一吃点补的就上火,咽痛、牙疼、上火、口臭、长痘痘,甚至便秘通通来袭!

2、主要病因:脾胃出问题,脾主运化,升清化浊,将吃下去的水谷饭菜,通过胃的腐蚀,脾的运化,才能变成精微;变成精微后,通过脾胃升清化浊的作用,将精微运送到全身;

注意了,我们吃进去的东西,要通过两个环节(运化、升清化浊),才能变成人体真正所需的营养;

3、脾胃问题需辩证对待,才能分清,自己补不进去的原因;脾虚主要有:脾气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脾胃湿热等;

4、不管是虚证还是实证,这种情况,再吃进补的食物,更是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就会虚不受补;

5、脾虚者或因不良饮食习惯最容易痰湿重,脾虚为本,痰湿为标;想要补虚,先清清体内的痰湿;

6、治则:脾虚证须健脾益气、补中益气、健脾补血、温中健脾等;

实证须温中化湿、清热利湿等!

大道理就不要说了,因为中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说的越多越迷糊。

打个比方说吧,农民种庄稼知道吧?干旱到极点的时候,庄稼几乎就要枯死了的时候是需要水的。

这时候要是来场及时雨,庄稼就有救了。

要是遇上连绵阴雨,或是大暴雨,那么庄稼反而完了。因为庄稼的根,在前期干旱时没有很好的壮大,这时遇到过量的水无法吸收,造成烂根。一旦庄稼根坏了,就长不起来了。

人也一样,虚弱之极,其实就是脾胃虚弱,跟庄稼根系不发达一样,无法吸收大补之药。

虚则补之,极虚就会虚不受补,所以并不矛盾。中医里,虚不受补怎么办呢,首先要调养脾胃。连脾胃都没法调养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治了,有句话叫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虚到极点,无力回天了。

中医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凡补益之药必燥,所以对虚之补,只能微微地慢慢地来,绝不能急,急则燥生。其实无论虚之补,实之泻,寒之温,热之清,主要是调和阴阳,使五行不偏盛和衰。调和五行在医学和择日上同一道理。另外,还要注意转化,比如浮脉: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居,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为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为土衰兼木旺,尺中叟便不流通……若久病脉浮则为虚,非表病。

虚则补之,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证属于虚的,用补法治疗。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不同的方法。

但中医早有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医宗必读》里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若不辨别其脉理之阴阳虚实而误治之,则杀人如反掌。”虚不受补,原因很多,一般有几个方面:

1、补而不符症状

医者诊断不准,故使用药补不中的。如患者属肾虚而过多补脾,气阴不足,而过于补血。虽然使用大量补益药,然而效果不佳。

2、补而不究其药

患者临证使用补法,然不明药性,故而选药不精。理应清补而用滋腻,当用峻补而用甘缓,如此何以奏效。补之太过,反致气机壅塞,致成坏病。

3、补而不得其法

临床组方用药杂乱无章,寒热杂投,不重君臣佐使,方药配伍不当。如此虽诊断明确,非但不可扶弱,常致补而壅滞,反增病况。

4、补而不重脾胃

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本当调理脾胃,然医者一味投补,药虽为补益,然脾胃难以吸收。

补虚是恢复身体机能的重要方法。虚者虽要补,但须补之有法。一般来说,一是选药要少而精,精方简药,效专力宏,剂量要小。临床上,实证宜速战速决,用药宜重宜大;虚证宜缓补慢调,用量宜轻宜小。相对于急性病或因失血脱水等引起的虚脱应急补、大补而言,病后补养可以用药补,也可以选食补。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水到渠成。

此外,正确的调补而发挥作用,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急补可能引起新的不平衡或诱发疾病,所以要慢补。

综上,一般人所认为的虚不受补,其实是补法有错,多因峻药急补,造成患者虚不受补,也就是选药错误,这只能说是医者虑事不周,是人的问题,而与补法本身无关。

看到这个疑问,真正的中医对之嗤之以鼻,根本就不屑于解答,对牛弹琴没用,更何况是对一头长有蛇蝎之心的双足牛。作为一个中医的门外汉,在此略作简答。

中医所断之的“虚”,有“阴虚”、“阳虚”。按题问之见识,虚就是虚,只按某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成,中医的“虚则补之”却又“虚不受补”岂不是”自相矛盾?”这种观点的罪恶之处就在于此:你不知是“阴虚”还是“阳虚”就下同一种药?那将有50%的概率是雪上加霜或急火攻心。“补”,有”补阴”“补阳”之两种”补”,而不能“补”之的则需要“泄”。“阴虚”则阳“不受补”,补之以阴;而“阳虚”则阴“不受补”,补之以阳,更有“泄”“补”互佐,此中奥妙,不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人物所能理解的,理解不了的半吊子又有什么资格对“虚则补之”、“虚不受补”有所质疑?只为反中医而质疑?只为反中华民族传承精髓而龌龊妄言?岂不知暴露了你们的无知无耻?岂不知让世人认清了你们的邪恶居心?

虚则补之,大家都容易理解,就不在细说!虚不受补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包含比较多,就只举一例来说明下:就如未进食数天之人,进食是不能吃太多,一开始又需要吃流汁!这方面是常识,大家都知道,这类人需要补,亏损比较大,但是能马上大补吗?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非常重要,就举此例,让大家能了解下这两句话的含义,第一句是治疗法则,第二句根据症状辨证论治描述有些虚证的补虚法需要恰当的补,补不是补的越多越好,所以中医必须辨证论治!希望通过这样的解释,能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医的一些知识!

很简单的理解,虚(饿)则补(吃饭)之,虚(饿厉害了)不受补(吃太猛)。十有八九会撑死(会出现其他病症)。中医和中国人的习惯都是平衡。中医就是把不平衡(生病)通过调整肌体(吃药,你也可以理解:从西医药理上中药的化合物对病毒(细菌)没有直接作用,但药可能根本就没有作用于病毒上,而是作用于对肌体(人体)的一种刺激,让肌体能力得到突破或者保护,从而肌体自身抗争病毒有了加强,是肌体本身打败病毒,而不是外来的药物,所以只要药对肌体有扶正的功能,病就好了,有因为每个人肌体的(日常饮食,生活环境,情绪压力等等)差异造就了中药治病一人一方的情况)最终中医治病就是肌体平衡,人也就没病了。这是我对于中医的理解。

虚则补之,这是一种治疗的原则,如果你出现虚了,那么就该用“补法”,这是一种治疗的方法,不是具体的应用哪一种补药,这是没错的。

虚不受补,说的是一种情况,就是人体太虚弱了,以至于不能应用太过补益的药物。这样的人,大多已经虚弱到了一定的程度,其实这时候大多有脾胃虚弱的问题,所以不能太过用补药,因为补药大多属于滋腻碍胃之品,本身吸收消化就不太好,还用这类药,更加会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在应用补药的时候一方面也要加一些促进脾胃功能,帮助消化的药物,同时也要适当的加一点行气导滞的药物,看似矛盾,实则用意很深。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治疗寒性病症,本该用热药,但是却要加一点寒性药,因为怕格拒药性,中医不能拘泥于大学书本上那点东西,那就根本学不好。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哔咔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527/159823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