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湿邪不除后患无穷!教你几招赶走湿气

作者:

“湿”是中医学概念,是一种无形之邪,即不能被肉眼直接观察到,但是染上湿邪却会伴随各种症状,常常病程较长,伴有粘滞、难缠、沉重、秽浊、趋下等特点。

湿邪分内外

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为中医六淫之一,指的是在多雨或潮湿气候环境下(多见于夏末秋初的暑季),正气虚弱或素有体湿之人更易感湿而发病。内湿指的是由于久坐少动、食用过多高热量滋腻辛辣食物造成脾胃虚弱,体内水湿代谢异常,化湿生痰为病。

由于湿邪多为无形,造成湿气的原因为外感暑湿、不健康生活方式或脾虚生湿,因此与喝水多没有关系。相反,多喝水增加排泄反而有助于湿气从小便代谢,有利于排湿。

湿邪常联合为害

湿邪往往并不是单兵作战,常联合风、寒、火、热等其他“兄弟”一起危害人体。

1.寒湿

素体阳虚或外感寒气,与体内湿气相杂为病,导致寒湿内困损伤脾肾,表现为面色发白、发青黑、畏寒肢冷、反复口腔溃病、咳稀白痰、腹痛泄泻、下肢浮肿、关节疼痛、舌淡苔白水滑、脉沉。

治疗:生姜泡脚或三伏灸、高温瑜伽。

2.湿热

湿气蕴结日久不化,加之平素喜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湿郁化热,表现为口苦、口粘、恶心、腹账、纳呆、便粘、尿黄等。

治疗:赤小豆薏米粥、竹叶荷叶茶;跑步、爬山、游泳、瑜伽等。

3.风湿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可累计单个或多个关节晨僵,部分伴有发热、乏力等。

治疗:中药外浴、药泥外敷、理疗针灸或瑜伽。

中医治疗湿邪

由于湿邪致病缠绵反复的特点,一般需要坚持治疗3-6个月才能有很好的除湿、改善体质的效果。选用的中药可分以下几类:

1.清热燥湿

黄连:除湿清热、泻火解毒,对口舌生疮、腹痛痢疾、肠炎、湿疹等效果好;

黄芩:清湿热、泻肺火,可退热止咳、抑制肠道炎症;

黄柏:泻相火、消湿热、降火下行;

苦参:清热燥湿,对皮肤瘙痒、痔疮出血等效果明显。

2.淡渗利湿

茯苓:补益脾胃、渗利水湿,对腹胀、泄泻、水肿有很好的效果;

车前草:利小便、通淋泻热,对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有效;

金钱草:利水通淋、清热消肿,治疗各种结石、黄疸;

冬瓜皮:清热利水、渗湿消肿,对水肿,排尿不通畅有改善;

玉米须:利尿,对肾炎水肿、胆道结石、高血压糖尿病均有改善。

3.芳香解暑化湿

青蒿:清热凉血、解暑退虚热,治疗暑湿感冒、发热、胸闷、恶心;

藿香:解表清暑、利湿醒脾,对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湿浊中阻有效;

绿豆:消热解毒、消暑止渴,暑热烦渴、泄泻、药物中毒均可用;

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利尿,对暑湿烦渴、小便不畅、头昏目胀有效。

4.健脾益气

白术:补脾燥湿、和中祛痰,治疗食少腹胀、消化不良、泄泻水肿、气虚自汗;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解毒,治疗腹痛、口渴、泄泻;

山药:补中益肺、固肾止泻,对脾肺两虚、食欲不振、乏力、泄泻、腹胀效果好;

白豆蔻:行气化湿、健胃止呕,治疗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恶心呕吐。

5.温中散寒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对腹痛怕冷、呕吐泄泻、咳稀白痰有较好的疗效;

川椒:温中止痛,治疗腹部冷痛、饮食不消化、皮肤瘙痒等;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除湿,治疗痛经、湿疹等。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云南中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30/1823290.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