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强文三篇】汪兆骞:严肃作家王朔往事

作者:
这之前,他不认识王朔,他是通过王朔的一系列作品与王朔相识的。这位也是侃爷的"猴哥"说:"王朔的作品像个暖水瓶,以外在的冷峭盛着一壶滚烫的水,您可以沏茶,也能泡咖啡,甚至冲一包方便面,抑或用来烫酒。""他是以'温补'的方式调剂着人们的胃口,当然时不时也会扎上一针……"侯耀华真正读懂了王朔。

 

彻底和纯粹地立足于社会变革之中新的社会现实的王朔

严肃作家王朔

文|汪兆骞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巨大的活力与普遍的堕落同时出现,一个被物欲驱使的几近疯狂的时代,首先在都市拉开了大幕。城市的文化情绪、文化表达也透露出新的气息。中国的社会生活本身发生了重组。

对这重组的态势用文学做了最直接的表达者,便是王朔。他对时代特质的把握,他用最地道的社会意识写作,为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视角和一种新的社会心态,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同时期醉心于借鉴世界文学精神和技法的作家,而使他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一位严肃作家。其作品造成的轰动影响,文坛群雄难以望其项背。

1

严肃作家王朔,曾受到最不严肃的对待。

有人看不惯王朔以对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激烈亵渎者的姿态,堂而皇之登上文坛。有人不赞同王朔对一切传统精神内涵予以肆无忌惮的嘲讽:既不相信"文以载道",也不相信"为艺术而艺术"。

有人愤怒于王朔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当成码字为生的普通职业,变为"游戏人生"的把戏。有人指责王朔拒绝崇高、解构英雄主义,淡化道德责任,消解宏大话语等对主流意识的反叛。

客气一点儿的说,他是"从纯情到邪恶"(《当代》编辑章仲锷语),不客气的,见王朔在小说中自称"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就称其小说为"流氓文学",称他为"痞子作家"。

有趣的是,就在这些人喋喋不休、咬牙切齿,不时讨伐王朔之时,他的小说却愈加风靡全国,1988年被称为"王朔年"。

接下来几年,他的小说几乎全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红火得让人目瞪口呆,遂有了王朔独步文坛影坛的别样风景。

王蒙在20世纪90年代初,站出来,公开为王朔撑腰,但还是只限于就"崇高"与"鄙俗"这一层面来谈。睿智的文坛领袖给王朔正名,一时传为佳话。可惜,王蒙并未意识到,读者对王朔的拥戴是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只从文学趣味上找原因,怕很难中的。

应该把王朔现象视为中国社会大变革,在文学当中引发的一个反应。王朔是在社会拥戴中登上文坛,成为"市民社会"的代言人。恩格斯曾借用一位诗人的名言,深刻地道出"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文学代表人物,不再是刘心武,也不是王蒙,而是彻底和纯粹地立足于社会变革之中新的社会现实的王朔。这话有点绕,却实在。

2

新时期文学早期,文学的审美信念产生哗变,由追求崇高转向亵渎崇高。这是对"文化大革命"造神运动的一种反驳。在社会上掀起的破除迷信、反英雄化、反假大空式的崇高的浪潮时,文学也站了出来,积极参与消解、批判假崇高。

原本,崇高作为文学信念与审美范畴,既是文学的一种艺术主题,又是文学的一种功能与精神境界。但当极左的欺骗与虚伪充斥其中时,它必然走向了反面。

转型时的文学在解构与亵渎崇高时,其艺术方式形成双水分流。一支用原生态的琐碎生活与充满折磨的生存处境来消解崇高;另一支用戏谑、调侃、嘲讽去解构崇高。

前者如刘震云,他的小说以"一地鸡毛"式的生活琐事,磨蚀人的进取心消除了崇高;后者如王朔,用小说的人物语言,妙趣横生地直接嘲讽亵渎崇高。刘震云说:"大家活着是挺累的,被琐碎的生活纠缠着,显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纠缠和被纠缠》)王朔说,"就想让老百姓做个梦玩","把生活中原本无意义的东西还原成无意义"。

王朔在他的《我是王朔》中,曾批评过刘震云:"刘震云给我一种特别刻薄的感觉。他把生活平庸化了,乘机他自己深刻起来。"

在我看来,王朔的戏谑与调侃背后也不乏"刻薄",把生活与艺术平庸化,哪里有深刻可言?实际上,王朔分明也在批评自己。

王朔看似是冷漠的、旁观的、超然的、恶谑的。但当你注意到他的小说对生活中的痛苦观察那么细致,对痛苦又格外敏感,以佯狂与佯谬的面貌示人,就会发现,其实他并非如他的人物所说:"我不悲哀,乐着呢!"那样,这种拒绝承认痛苦的表白,正是王朔心里深藏着的痛苦。他是以否定一切虚伪价值来维系自我的尊严的。骨子里是复杂的,灵魂是丰富的。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六根醉醒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30/179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