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长篇连载 > 正文

餐桌上的世界(35):古人三餐的饮食习惯


古人三餐的饮食习惯

东方西方,饮食习惯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时从菇毛饮血逐渐进步到养生这一文明习惯。不过,中国的三餐习惯,从庄子的“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语句中,可以证实早在西元前四百多年,中国人已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有诗说:“疾行逾百步,健饭每三餐。”也可以说明,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的习惯,非常普通,至于疾行逾百步之说,则相当于今天的体育锻练。正如民间谚语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饱食之后散散步,有助肠胃消化,对身体有好处,看来自古皆然。 
 
  宋大诗人黄庭坚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饭,过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长庆集体》十九《龙华寺主家小尼》诗:“ 夜静双林怕,春深一食饥。”却是对佛门弟子衷心悲悯的诗句。只是,古人认为过午不食也是长寿和保身养体的秘诀,并以为夜食过饱容易致病,宋朝有这样几句顺口溜:“夜卧不蒙首,晚饭少数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觉,最好不要蒙头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觉,空气不流通,对人健康不利。而吃饭呢,即使不遵守佛律——过午不食,但只要在吃饭时,不贪饱,少吃几口饭,也是好的。
  
  宋民间有谚语说:“稍饮卯前酒。莫吃申后饭。”这卯时系指清晨五至七点之间,申时则指下午五至七点之间。也就是说晚上七点过后就不适合再用餐了,那我们现在所谓的宵夜,对古人来讲更是大忌了! 

  还有唐朝人起床特别早的记载,当时的人请客人吃饭,客人都是在早晨天还不亮时,即动身上路赴宴,走在路上,斜月尚明。这虽然可以解释作当时交通不便,赴宴要在路上走许多时间,但也可说明唐朝人的宴会。大都在午前,请客人吃的是午餐。
 
  现代医学证明:早餐所吃的是一日消耗精力所需,而晚餐过饱,会导致不消化,故新的保养口诀是:“早餐吃得好(指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吃可少。”这是精确计算了卡路里与能量的关系作出的结论,与中国古人的饮食习惯,不无巧合地大致相同。可惜海外华人虽明知如此,一般的饮食习惯却恰恰是“朝餐动及午”,晚餐是下班回家后,大煮大烧,吃得非常好又非常饱,这就非养生之道了。

飘香的厨房 -- 互补性食物

饮食是生活中重要而且不能被忽视的大事,可以简单但不能随便。优质的食物是富含营养素的,但不一定是指昂贵或稀有的食材。同时,粗食与全食是注重养生者所必需力行的。

一.玉米与青豆是绝配,可以互补。玉米缺乏离胺酸,青豆含有离胺酸。玉米 + 青豆 + 胡萝卜 + 糙米饭 === 营养价值高。

其他互补性食物:
A. 豆类 + 谷类
B. 豆类 + 谷类 + 面食类
C. 奶类 + 面食类
以上任何一种配对的食物,一定要放在同一餐中,一起吃下去,才会有效果。素食中,蛋白质的摄取,一定要配对进行。因为所有的天然素食,都是不完全蛋白质。经过配对后,才会转换成比肉类更优良的完全蛋白质。

认识离胺酸 L-Lysine:
离胺酸为所有蛋白质的必要成分,是孩童生长与骨骼发育所需的,也帮助成年人吸收钙质及维持氮的均衡。因它能帮助制造肌肉蛋白质,所以对刚开过刀及运动伤害的复原者尤其重要。

缺乏离胺酸会造成体力衰弱、注意力不集中、暴躁易怒、眼睛充满血丝、脱发、贫血、生长受阻及生殖方面的毛病。

二.黄豆虽有很高的营养,但是缺乏甲硫胺酸。互补的食材为芝麻。所以喝豆浆时,一定要配合磨碎的芝麻才是健康之选。

三.食谱:完全蛋白质的摄取 -- 米豆肉粥
1. 糙米......50公克
2. 黄豆......20公克
3. 里肌肉......200公克
4. 胡萝卜......100公克
5. 葱姜...... 适量

做法:黄豆预先煮熟 (不必煮烂),再混合其余材料同煮至软熟。
他的蛋白质含量:共约45.62公克(米+豆+肉)


洗菜:流水冲洗

  不会炒菜,还不会洗菜吗?其实还真未必会,洗菜的学问也大着呢!专家告诉我们要整洗蔬菜,先洗后切。如果洗之前就把蔬菜切好了,蔬菜中的可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就会随水而损失掉。而且,长时间把洗好的蔬菜浸泡在水中也是不对的!一来,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到了水中,二来,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会溶解在水中,并且均匀浸透蔬菜。所以,最佳的洗菜方法是流水冲洗。

切菜:随炒随切

  如果以为把菜全都切好了,一盘一盘放在一边,就等下锅是最佳的统筹了,那可犯了营养学的大忌。随炒随切才最好。在临下锅时再切蔬菜,不然切后的断面会使蔬菜中的维生素受空气氧化而消失。

  另外,做菜还要注意盖紧锅盖,否则,水蒸气大量蒸发,溶解于水的维生素也随之蒸发散失,就连食物的香味也会飘散而去。烧菜时加少许醋,也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盐、味精等调料要最后入锅。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希望之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0612/208551.html